[发明专利]污泥浓缩方法和污泥浓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9378.2 | 申请日: | 201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2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泽井正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泰科企划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B03D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浓缩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浓缩方法和污泥浓缩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将下水污泥等污泥进行浓缩、脱水等处理的污泥处理技术,目前已经提出了各种污泥处理方法和污泥处理系统等。这种浓缩污泥的技术例如为如下技术,即,有在真空的减压容器内投入污泥,使污泥中的溶解气体减压发泡,通过使污泥的固体成分随着发泡气体浮起而实施固液分离,从而使污泥浓缩。
作为这种通过使污泥的固体成分随着减压发泡的溶解气体浮起来实施固液分离而对污泥进行浓缩的技术,已提出如下的污泥浓缩装置和污泥处理方法,即,将在上部具有供给污泥的供给口且在下部具有排出口的可密封的减压容器配置在高于使大气压力与减压容器内的污泥压力平衡的高度的位置,该大气压力作用于将污泥排出管的下端密封的液面,该污泥排出管用于从该减压容器的排出口向污泥储存槽排出污泥,在污泥装满减压容器内后,使减压容器内的污泥从排出口以自然落下的方式排出,由此在容器内形成真空,将污泥供给到该真空容器内的大致中间位置而使污泥中的溶解气体减压发泡,并使污泥的固体成分随着发泡气体浮起,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日本专利特许第3781755号公报等)。
但是,对于上述污泥浓缩装置和污泥处理方法而言,难以配置可在减压状态下将污泥聚集一起的机构,只利用减压容器内的液压排出在减压容器内浮起分离的具有高浓度和高粘度的污泥,无法浓缩具有高浓度和高粘度的污泥,因此无法取得充分的污泥浓缩效果,并且不能容易地排出浓缩污泥。此外,由于需要通过利用所谓虹吸原理的排液操作实施减压容器内的减压操作,所以无法连续实施进泥操作,从而难以连续高速地实施污泥浓缩操作。并且,由于利用虹吸原理实施减压容器内的减压操作,所以必须将减压容器配置在距大气压力液面约10m左右的位置,难以使结构精简和紧凑。
也就是说,目前尚未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污泥浓缩效果且可容易地排出浓缩污泥,并且同时能够连续高速地实施污泥浓缩操作,并使结构变得精简和紧凑的污泥浓缩方法和污泥浓缩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7817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开发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浓缩方法和污泥浓缩系统,其能够充分发挥污泥浓缩效果,可容易地排出浓缩污泥,同时能够连续高速地实施污泥浓缩操作,并且使结构变得精简和紧凑。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泥浓缩方法,包括:
固液分离工序,在常压或减压状态下使原污泥向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灌流,从而实现分离污泥与脱离液的固液分离;
浮起浓缩工序,在所述固液分离工序的下游处,在减压状态下使所述分离污泥随着发泡气体向垂直或大致垂直方向浮起并实现浓缩,从而获得浮起污泥。
由于该污泥浓缩方法包括所述固液分离工序,随着在常压或减压状态下使原污泥向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灌流而使原污泥中的溶解气体发泡,将原污泥分离为含有发泡气体的分离污泥和脱离液,因此能够有效并且可靠地实现污泥的固液分离,同时通过这种灌流操作能够在不停止的状态下连续且高速地实施固液分离。此外,由于该污泥浓缩方法在上述固液分离工序的下游处具有所述浮起浓缩工序,可使固液分离工序中所分离的分离污泥的溶解气体在减压状态下发泡,并且使该分离污泥随着发泡气体向垂直或大致垂直方向浮起,因此会形成较厚的浮起的分离污泥层,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压实分离污泥所产生的浓缩效果。而且,由于能够从垂直或大致垂直方向上的浮起移动的最终地点的位置即上方容易地排出这种具有高浓度和高粘度的浮起污泥,所以该污泥浓缩方法能够更容易地排出浓缩污泥。并且,由于该污泥浓缩方法能够在上述原污泥的灌流和分离污泥的浮起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原污泥的分离和分离污泥的浓缩,所以能够连续实施进泥操作,从而能够连续高速地实施污泥浓缩操作。也就是说,由于该污泥浓缩方法以组合的方式具有上述固液分离工序和浮起浓缩工序,所以能够通过精简且紧凑的结构实现充分的污泥浓缩效果,从而更容易地排出浓缩污泥并且能够连续高速地实施污泥浓缩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泰科企划,未经株式会社泰科企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93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粉体的包覆方法
- 下一篇:实时声道控制转换的音频解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