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04751.5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0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尾笼裕司;市原多香士;瀬户敦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9/18 | 分类号: | H01H9/18;H01H25/00;H01H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卢亚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结构中,电子设备包括:本体壳体,本体壳体的前侧具有操作面板;重放装置,设置在该本体壳体中;和操作体,布置在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上,以操作重放装置。
操作体具有操作部和发光部,操作部通过设置在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中的贯通孔从操作面板的后侧插入到操作面板的前侧,发光部位于操作部的后面。作为现有技术文献,有下面的专利文献1,其公开了一种与上述常规结构类似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9-295357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示例中,通过将发光部放在操作部的后面而使操作部本身发光,即使当该空间处于黑暗中时,也可以容易地识别操作部的位置。此外,通过使操作部发光,提高了显示效果。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示例中,显示效果常常下降。
换言之,操作部实际上由手来操作,如果操作部在操作时被沾污,则显示效果会下降。
因此,本公开旨在提高显示效果。
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本体壳体,具有位于其前侧的操作面板;重放装置,设置在本体壳体中;以及操作体,布置在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上以操作重放装置,该操作体包括:操作部,通过设置在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中的贯通孔从操作面板的后侧插入到前侧;光反射部,设置在操作部的外周表面与贯通孔的内周表面之间;和发光部,设置在光反射部的后面;操作体形成位于操作部的外周表面与光反射部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导光空间,并且,光反射部的前侧位于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的后面。
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换言之,本公开的电子设备不是使操作部本身发光,而是使位于操作部的外周的光反射部处于发光状态,由此可以识别操作部的位置。因此,对于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即使操作部在操作时被沾污,光反射部的发光状态也不会变差,结果显示效果可以提高。
此外,因为在本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光反射部的前侧位于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的后面,所以光反射部在操作部操作时不会被沾污,由此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载电子设备设置在车内的透视图。
图2是车载电子设备的正视图。
图3是车载电子设备的透视图。
图4是车载电子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车载电子设备的正视图。
图6是图5的A-A截面图。
图7是图5的B-B截面图。
图8是图5的C-C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载电子设备3。在图1中,方向盘2位于汽车的车内1的前方,车载电子设备3位于方向盘2的左侧。车载电子设备3具有盒状的本体壳体5和设置在本体壳体5中的重放装置(重放装置例如是无线电接收机、电视接收机或盘片重放装置,但是因为该重放装置是普通的,所以图中未示出),本体壳体5具有位于其前侧的操作面板4,如图2-4所示。为了操作重放装置,包括有位于本体壳体的操作面板上的操作体6、6a和6b。当操作体6被向后推动时,电源可被输入,而当操作体6被顺时针旋转时,可以改变音量。操作体6a可以进行无线电接收机的调谐。操作体6b可以进行模式的改变。
在该实施例中,操作体6特别地形成为图4-8所示的那样。
换言之,在操作体6所在的本体壳体5的操作面板4的一部分中形成有贯通孔7,该贯通孔7从操作面板4的后方到前方穿透操作面板4,如图4所示。从操作面板4的后方到前方插入到贯通孔7中的操作部9位于贯通孔7的部分中。
操作部9包括从后方到前方插入到贯通孔7中的轴10、以及安装在轴10的前端侧的旋钮11。环状的光反射部12位于形成操作部9的旋钮11的外周表面与贯通孔7的内周表面之间。光反射部12通过镀覆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环状主体的周边上而形成。镀覆的光反射部12的表面变成例如银色的光反射表面。发光部13在本体壳体5中位于光反射部12的后面。发光部13包括位于板14的前表面上的发光元件15、以及位于发光元件15前方的导光板16,如图7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47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