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连接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4140.0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6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智洋;佐藤胜则;加藤润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陈波;林宇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连接板,该电池连接板被附接到安装在例如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等等的车辆上的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环保型车辆,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日益增加。这样的车辆包括安装在其中的、由包含堆叠的多个电池的电池组构成的电源。
这类电源装置含有这样的电池组,该电池组配置成使各自具有位于一端处的正电极和位于另一端处的负电极的多个电池交替地彼此反向连接。电源装置还包括电池连接板,该电池连接板配置成使具有两个孔的汇流条设置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基板部上,以便形成相对于这些电池的连接部,从而串联连接这些电池,其中所述两个孔中插入相邻电池的电极。
作为如上的电池连接板,存在这样一种电池连接板,其中柔性部通过预定数目的连接部中的每一个连接部形成在设置于基板部上的狭缝上,并且在该柔性部与该狭缝之间具有透气孔,以调整电极与汇流条之间的位置偏差,基板部被狭缝隔开,并且每个基板部的两侧通过一对铰链状柔性部联接,或者提供这样的间距调整单元,该间距调整单元被构造成使得基板被每个连接部隔开,并且这些连接部通过铰链状柔性部相互联接(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0-14990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面描述的电源装置中,提供了连接到各汇流条并适合输出的电池的各电压的信号输出线,从而检测相应电池的电压,并且信号输出线被引入到控制装置中。
信号输出线被例如容纳和布线在形成于电池连接板的基板部的布线槽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池连接板具有间距调节单元,电池接线柱的位置偏差并未被吸收。
特别地,由于位置偏差从电池的装配开始端朝向电池的装配结束端累积,在装配结束端的偏差变大。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大的张力被施加到与其相连的信号输出线上或者信号输出线的连接变得困难。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板,该电池连接板能防止由于连接位置的偏差对信号输出线造成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布线情况。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面描述的配置(1)和(2)来实现。
(1)电池连接板具有设置在基板部上的多个汇流条,并且将被附接到含有堆叠的多个电池的电池组,使得汇流条被连接于这些电池上的接线柱。基板部具有布线构件附接部,连接到汇流条的多条信号输出线能被布线到该布线构件附接部,并且,能够使多个凸台插过的窗口部形成在信号输出线在布线构件附接部处的布线路径上。信号输出线被布线成绕过或缠绕插入到窗口部中的凸台,并且随后将这些凸台能从窗口部拔出,从而余长部形成在信号输出线上。
根据具有项目(1)中描述的配置的电池连接板,通过将信号输出线布线成绕过或缠绕插入到窗口部中的凸台并且将这些凸台从窗口部拔出的这种配置,可以在信号输出线上及其容易地形成余长部。
在余长部如上所述地形成在信号输出线上的情况下,即使当在将电池连接板附接到电池组的情况下由于电池的接线柱的尺寸公差而在信号输出线与汇流条的连接位置上出现偏差时,该偏差也能被余长部确定地吸收。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消除由于连接位置的偏差而导致大的张力被施加到信号输出线,或者信号输出线在连接位置处没有与汇流条连接的麻烦。
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抑制了由于连接位置的偏差对信号输出线的影响,使得能够以高可靠性维持良好布线条件。
(2)在具有项目(1)描述的配置的电池连接板中,布线构件附接部具有用于要从电池的装配开始端的端部布线到与所述汇流条的连接位置的信号输出线的布线空间。朝着电池的装配结束端,布线空间区域随着信号输出线数目的减少而逐渐减小。每个窗口部都形成在包括由于布线空间朝向装配结束端逐渐减小而没有布线信号输出线的区域的范围内,使得窗口部的尺寸逐渐增加。
根据具有项目(2)描述的配置的电池连接板,由于凸台被插入其中的每个窗口部形成在包括由于布线空间朝向装配结束端逐渐减小而没有布线信号输出线的区域的范围内,使得窗口部的尺寸逐渐增加,要插入窗口部的该凸台的厚度也可以增加。因此,由凸台形成的余长部的长度能从装配开始端朝向装配结束端逐渐增加。
在这里,虽然连接位置的偏差从电池的装配开始端朝向电池的装配结束端逐渐地且累积性地增加,但余长部的长度也能如上文所述从装配开始端朝向装配结束端逐渐增加。因此,无论装配位置为了,都可以利用余长部来确定地吸收偏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4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尤其用于管道的照明线路的连接盒
- 下一篇: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