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3497.7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5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樋口政人;竹尾则之;小村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3/58 | 分类号: | F16C33/58;F16C19/46;F16C33/64;F16D3/41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径向 轴承 外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其具备由金属材料将整体形成为一体的有底圆筒状并且在内周面设有外圈轨道的圆筒部和堵住该圆筒部的一端开口的底板部,该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将该圆筒部内嵌固定在设置于外侧部件的圆孔中,并且,在上述外圈轨道和设置于圆柱状的内侧部件的端部外周面的内圈轨道之间滚动自由地设置多个滚针,并且,在将上述内侧部件的端面抵接到上述底板部的内面中央部的状态下使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存在残留压缩应力,该残留压缩应力的值,在这些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层部与在这些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内面侧的表层部相比变大,并且,在这些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层部之中,距表面至0.03mm的深度的表层部分中的残留压缩应力的大小为700~1600M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层部之中,表面的残留压缩应力的大小为1100~1500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部的厚度尺寸的相对于上述圆筒部的厚度尺寸的比处于1.05~2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其特征在于,上述底板部的厚度尺寸为1.2~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面不存在氧化物。
6.一种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由上述金属材料构成的圆板状的原材料板实施拉深加工成圆筒状,或者通过将由上述金属材料构成的圆柱状的原材料实施塑性加工成圆筒状,从而制成具有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的中间原材料,之后,对该中间原材料实施喷丸硬化处理,在这些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面及表层部分产生残留压缩应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冲压具有与要制造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底板部的厚度尺寸同等以上的厚度尺寸的、上述金属材料的金属板,做成上述圆板状的原材料板,接着,通过对该原材料板的径向靠外部分,在作为圆筒状凹面的冲模的内周面和作为圆筒状凸面的冲头的外周面之间,实施使厚度尺寸减少并塑性变形为圆筒状的拉深加工,从而做成具有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的中间原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实施上述喷丸硬化处理,改善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面的与防锈涂装的紧密贴合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上述圆筒部的外面侧的表面实施上述喷丸硬化处理,实现防止该外圈从设置于的上述外侧部件的上述圆孔的防脱。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型径向滚针轴承用外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实施上述喷丸硬化处理,除去在上述圆筒部及底板部的外面侧的表面存在的氧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349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