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3106.1 | 申请日: | 2011-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3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赤佐彰治;井上智也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B60K5/12;F16F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较佳地用在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中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以往,公知一种夹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间,将这些构件彼此隔振连结起来的隔振装置,对该隔振装置向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隔振装置具有如下构造,即,由安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各一方的构件上的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地相连结而成。例如日本特开2006-177544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述的隔振装置就是该构造,且具有如下构造,即,第一安装构件与具有长条板形状的第二安装构件间隔开地配置在该第二安装构件的上方,在上述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之间配置有主体橡胶弹性体。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隔振装置中,以主体橡胶弹性体在第二安装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耐负荷性的提高等为目的,设有凸状部。通过对第二安装构件进行冲压加工而使该第二安装构件的一部分弯曲,从而形成该凸状部。
但是,在利用由该种冲压进行的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凸状部中,很难将突出高度设定为较大,能实现的耐负荷性有限。另外,在第二安装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由于并未设有用于支承主体橡胶弹性体的突起等,因此很难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负荷性,弹簧常数的调谐自由度也受限制。
特别是,在为了应对安装构造的不同、要求特性的不同,而将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以非粘接的方式组合在主体橡胶弹性体上的隔振装置中,为了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自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分离,需要具备更加优异的定位性和耐负荷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77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第二安装构件的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能定位主体橡胶弹性体,并且能够实现优异的耐负荷性和耐久性的新型构造的隔振装置。
即,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隔振装置在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的相对面间配置有主体橡胶弹性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安装构件以非粘接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上,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安装构件具有包括了长条板形状的底壁部,和在该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上相面对的一对侧壁部的槽形状,并且将该底壁部的一部分切割立起,从而立设有在该底壁部的长度方向上相面对的一对立壁部,在该第二安装构件中的由该一对侧壁部和该一对立壁部围成的区域中,以非粘接的方式嵌装有该主体橡胶弹性体,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面在该一对立壁部的相对方向上与该一对立壁部的各上端边缘部间隔开地位于该各上端边缘部的内侧,并且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面在该一对立壁部的相对方向上与设在该一对立壁部的各宽度方向两端的侧端边缘部间隔开地位于该侧端边缘部的内侧。
根据形成为基于上述那样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构造的隔振装置,通过采用具有槽形状的第二安装构件,并且在第二安装构件的底壁部立设有一对立壁部,能够将主体橡胶弹性体容易且可靠地定位在一对侧壁部与一对立壁部的各相对面间。
而且,由于将底壁部的一部分切割立起而形成立壁部,因此与独立地准备立壁部,而采用焊接、压入等方法将立壁部固定在底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与零件件数的减少相对应的构造的简单化,此外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等。
而且,能够防止立壁部的自底壁部突出的突出高度受限,能够依据所要求的定位性、隔振特性等,以较大的设计自由度形成适当的立壁部。
另外,通过进行切割立起而形成立壁部,形成在立壁部上的上端边缘部和侧端边缘部均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面间隔开。因此,能够避免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面上产生由与上述各边缘部的抵接而引发的龟裂等,确保充分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振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面上,在与上述立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相面对的位置上,形成有沿该立壁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台阶部,从而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面上,位于该一对台阶部之间的中央面突出在位于各台阶部的周向外侧的两外侧面的外侧,该立壁部与该中央面抵接而重叠,并且该立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上述两侧端边缘部,与该两外侧面间隔开地位于与该两外侧面相面对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31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喷头等离子体医疗垃圾焚烧系统
- 下一篇:一种机动船节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