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2500.3 | 申请日: | 201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2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藤原健;定方清;濑川彻;南方隆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支承 装置 及其 组装 方法 | ||
1.一种转向柱用支承装置,该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包括:车体侧托架,其在至少宽度方向两侧的两处位置固定在车体侧,该车体侧托架在二次碰撞时不向前方位移,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两处位置之间的部分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定削去部;柱侧托架,其配置在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下侧,支承转向柱,该柱侧托架在上端部具有宽度尺寸比所述卡定削去部的宽度尺寸大的上板部;连结托架,其包括安装板部、立起部和压板部,所述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中的暴露于所述卡定削去部的内侧的部分,所述立起部自该安装板部向上方立起,所述压板部自该立起部的上端缘向外方弯折而延伸,
在将所述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压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上表面弹性抵接,在该压板部与所述上板部之间夹持该车体侧托架的一部分,从而将所述柱侧托架以能在二次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体侧托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托架是具有弹性的金属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在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上下两面,和在所述二次碰撞发生以前与该上下两面抵接的构件的表面之间,夹设有由低摩擦材料制成的打滑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卡定削去部是在所述车体侧托架的前端缘开口的卡定缺口,将该卡定缺口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下述长度:比所述柱侧托架的上板部的前后方向长度长,且即使在所述二次碰撞时所述连结托架与所述转向柱及所述柱侧托架一起向前方位移完毕的状态下,也能使构成该连结托架的所述压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车体侧托架的前端部的上侧以防止所述连结托架脱落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车体侧托架由金属板制成,在该车体侧托架的后端部设有翻折部,通过将该金属板的一部分的、自所述柱侧托架的所述上板部的后端缘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朝向前下方翻折,使该部分的截面为U字形而形成该翻折部,利用该翻折部抱持所述上板部的后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托架由主连结托架和副连结托架构成,
该主连结托架和副连结托架中的一方连结托架包括:安装板部,其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中的暴露于所述卡定削去部的内侧的部分;一对立起部,它们自该安装板部的左右两端缘向上方立起;左右一对的压板部,它们自这些立起部的上端缘向外方弯折而延伸,
该主连结托架和副连结托架中的另一方连结托架包括:安装板部,其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中的暴露于所述卡定削去部的内侧的部分;一对立起部,它们自该安装板部的左右两端缘向上方立起;左右一对的压板部,它们自这些立起部的上端缘向外方弯折而延伸,或者该另一方连结托架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该平板状的构件由中间部和作为左右一对的压板部发挥功能的左右两端部构成,
在使所述一方连结托架的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且将所述另一方连结托架的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状态下,或在使所述一方连结托架的安装板部结合固定在所述上板部且将所述中间部固定在所述上板部的状态下,这些主连结托架和副连结托架的压板部分别与所述车体侧托架的上表面弹性抵接,在这些压板部与上板部之间夹持该车体侧托架的一部分。
7.一种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的组装方法,其是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
(1)在将所述一方连结托架结合固定在所述柱侧托架的所述上板部,将所述柱侧托架的上板部支承于所述车体侧托架后,测量作为使该柱侧托架相对于该车体侧托架开始向前方位移的载荷的、中间阶段的脱离载荷;
(2)求出所述中间阶段的脱离载荷与作为适于在二次碰撞时使该柱侧托架相对于所述车体侧托架开始沿前后方向位移的载荷的适合脱离载荷之差;
(3)在将所述一方连结托架结合固定在所述柱侧托架的所述上板部的状态下,使所述另一方连结托架与所述上板部相结合,从而使所述柱侧托架和所述车体侧托架的结合强度增大与所述差相当的强度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250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生物质生产的适应气候的生物反应器
- 下一篇:空气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