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波式复式滚动活齿减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75443.5 | 申请日: | 201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9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锋;苏健;高文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H1/32 | 分类号: | F16H1/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波式 复式 滚动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波式复式滚动活齿减速器,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齿传动是一类以活动轮齿(活齿)为中介体实现两同轴之间运动与动力传递的传动形式,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比范围宽、传动效率较高及承载能力较强等优点。迄今为止已提出了多种结构形式的活齿减速器和专利技术,且在现有绝大多数的传动结构中均含有一个与活齿之间为内啮合而且齿数较多的内齿轮,通常将具有这一特征的减速器称为内啮合式活齿减速器。为保证传动性能且具有较为紧凑的整体结构,内齿轮的结构尺寸一般较小,材料常选用40Cr或GCr15,齿面硬度为HRC=50~60,同时在硬齿面条件下要求达到较高的齿形加工精度。以上因素和要求给内齿轮的实际加工带来了困难,导致内啮合式活齿减速器的加工工艺性相对较差。
为了改善活齿减速器的加工工艺性,文献《活齿传动理论》(曲继方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01)和文献《外波式活齿减速器的研究》(孙玉鑫等,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1.04)提出一种外波式活齿减速器。该减速器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激波器A、活齿B、活齿架C和波形轮D等组成。其中,激波器A由输入轴、双偏心套和转臂轴承组成,为使输入轴达到静平衡,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转臂轴承,并且使双偏心套的相位角相差180°。活齿B为圆柱滚子,活齿架C为与机体固定联接的具有双排等分槽的筒状构件。波形轮D与输出轴固定联接,其齿形为活齿B中心运动轨迹的内等距曲线。
外波式活齿减速器的传动原理如图2所示,当输入轴以等角速度ωA带动激波器A转动,由于激波器A的向径变化,迫使活齿B在固定的活齿架C的径向槽中移动,通过活齿B与波形轮D之间的高副推动波形轮D以等角速度ωD转动,从而实现运动的变换和功率的传递。外波式活齿减速器有别于内啮合式活齿减速器的显著特征是波形轮与活齿之间为外啮合,波形轮为含有较多轮齿的外齿轮,在相同条件与制造精度要求下比内齿轮具有更好的 加工工艺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前述外波式活齿减速器外波轮加工工艺性较好的优点,同时克服其单级速比不够大等不足之处,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外波式复式滚动活齿减速器。
一种外波式复式滚动活齿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复式激波器、活齿、活齿架、波形轮以及机架;右端盖24、左端盖16与连接筒25通过螺钉Ⅲ26固连为一体,构成机架,机架内为左活齿半盘3、右活齿半盘4以及活齿中盘5通过圆柱销6和螺钉Ⅰ7联为一体构成的活齿架;连接筒25与左活齿半盘3、右活齿半盘4通过螺钉Ⅳ27连接,将活齿架固定;
复式激波器由输入轴8、小齿轮9、2-3个大齿轮10、2-3个锁紧盖11、与大齿轮10和锁紧盖11通过2-3个螺钉Ⅱ12固连为一体的2-3个偏心轴13以及通过2-3对无外圈滚子轴承安装于偏心轴13上的激波圆盘Ⅰ14和激波圆盘Ⅱ15构成;复式激波器通过输入轴8与左端盖16连接;
所述的小齿轮9、大齿轮10均为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小齿轮9与大齿轮10构成外啮合轮系,大齿轮10的数目为2或3个,与偏心轴13的数目保持一致,并周向均匀布置;每个偏心轴13的两端由一对圆锥滚子轴承支承于左活齿半盘3、右活齿半盘4的孔内,2-3个小盖板28固连于右活齿半盘4,将2-3对圆锥滚子轴承轴向固定;
活齿销轴1套装活齿滚轮2构成活齿;激波圆盘Ⅰ14设在波形轮Ⅰ18外围;激波圆盘Ⅱ15设在波形轮Ⅱ19外围;激波圆盘Ⅰ14、激波圆盘Ⅱ15具有相同的结构,波形轮Ⅰ18、波形轮Ⅱ19具有相同的结构,激波圆盘Ⅰ14与激波圆盘Ⅱ15相错180°安装在偏心轴13上,波形轮Ⅰ18、波形轮Ⅱ19相错180°固连于输出轴20上;
两组活齿通过活齿销轴1的两端装入左活齿半盘3、右活齿半盘4以及活齿中盘5的径向槽17中,两组活齿分别位于激波圆盘Ⅰ14与波形轮Ⅰ18以及激波圆盘Ⅱ15与波形轮Ⅱ19之间;每组活齿的齿数zh与波形轮Ⅰ18或波形轮Ⅱ19的齿数zb之间的关系为zh=zb+1;与波形轮Ⅰ18、波形轮Ⅱ19一体的输出轴20由一对球轴承支承于活齿架的左活齿半盘3、右活齿半盘4, 并通过挡圈Ⅰ21、挡圈Ⅱ22、挡圈Ⅲ23轴向固定,输出轴20与右端盖2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54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