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循环保温快速节能煮饭煮粥锅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73132.5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5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叶常青;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贵港市西江节能锅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16 | 分类号: | A47J27/16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5106 | 代理人: | 张智生 |
地址: | 537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循环 保温 快速 节能 煮饭 煮粥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物加热装置,尤其是煮煮饭煮粥锅。
背景技术
目前,在做5人以上多人食用饭/粥使用的锅,一般为明火大铁锅、电热蒸饭柜或蒸汽蒸饭柜。其中有明火大铁锅煮饭大都有锅巴和烧焦煮糊现象,蒸饭柜煮的饭粘连夹口,口感较差。而且,无论明火大铁锅或蒸饭柜热效率都较低,热损耗大,浪费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多用餐使用的多层循环保温快速节能煮饭煮粥锅。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层循环保温快速节能煮饭煮粥锅,它包括锅体及其锅座和锅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锅体底外侧密封联接有主汽室;
设锅底上并使锅内腔与主汽室相通的诸多汽孔;
间隔设在所述锅体侧面的保温加热蒸汽层,锅体侧面与保温加热蒸汽层之间构成保温汽室;
所述主汽室和保温汽室的蒸汽主进汽管和副进汽管。
所述锅盖盖及保温加热蒸汽层的上口。
所述锅体的下面与锅座的上面固定联接。
所述锅体的锅底为弧形面,最低处设有锅排污管。
所述主汽室和保温汽室还分别设主汽室有排污管、保温汽室泄压管。
以上结构的多层循环保温快速节能煮饭煮粥锅主要由锅体、主汽室、保温加热蒸汽层和锅座四部分构成。锅座一般采用筒式,锅体的底面焊接在锅座的上面,锅体上部直段侧面,间隔设有保温加热蒸汽层构成保温汽室,锅体的锅底弧面连接有一密封的主汽室,锅底开设有诸多汽孔使锅内腔与汽室相通,主汽室连接有进汽管和排污管。当蒸汽从进汽管进入主汽室后,蒸汽便从锅底汽孔源源不断涌入锅内,热蒸汽从下层向上,对一层层的米和水进行循环加热。由于蒸汽的温度保持持续高温,故能快速将锅内饭粥加热至熟。该锅不仅煮饭粥快速,即节能。而且采用不锈钢制作,卫生环保,极其适合人多用餐的单位和家庭使用。具体性能优势有:
1、采用热传导和辐射受热,效率极高,比普通饭锅、饭柜节能40~60%;
2、蒸饭速度快,加盖蒸熟仅需25分钟左右;
3、有效避免了传统饭锅烧焦煮糊和饭柜饭皮浪费现象,确保粒粒不浪费;
4、采用优质进口不锈钢,不仅符合卫生标准,而且外型美观大方坚固耐用上十年;
5、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可靠;
6、双层蒸汽及保温,提高效率,避免烫伤。
说明书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底座1、主汽室2、活动旋塞3、汽室排污管4、锅排污管5、汽孔6、保温汽室7、保温加热蒸汽层8、锅盖9、锅体10、保温汽室泄压管11、副进汽管12、主进汽管13、旋塞操作杆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该图是本实用新型多层循环快速节能煮饭煮粥锅的纵向剖视图。从图中可知,该锅包括圆筒式煮饭粥锅体10、主汽室2、底座1和保温汽室7,全采用不锈钢制作。其中,锅体10的下面焊连接在筒式锅座1的上面,锅体10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一密封的椭圆形主汽室2,弧形锅底上设有多个汽孔6,使锅内腔与主汽室2相通。主汽室2的侧壁连接有输入热蒸汽的主汽管13,底部连通有排污管4。由于锅的直径较大,锅体10的底部中心还安装有活动旋塞3和与之活动联接的旋塞操作杆14,通过旋塞操作杆控制活动旋塞,活动旋塞的作用是堵住锅底和清洗排水口。为了节能和免烫伤锅体10,间隔在所述锅体10的侧面设有保温加热蒸汽层8,锅体10侧面与保温加热蒸汽层8之间构成保温汽室7,该保温汽室7设有输入热蒸汽的副进汽管12和排出汽水的保温汽室泄压管11。锅盖9盖封住锅体10和保温加热蒸汽层8的上口,起保温作用。为便于控制蒸汽的使用和清洗主汽室2、锅体10的内腔及保温汽室7,在进主汽管13、副进汽管12、汽室污管4及锅排污管5上分别装有控制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贵港市西江节能锅炉有限公司,未经广西贵港市西江节能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31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