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编织机的推丝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70257.2 | 申请日: | 2011-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8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 发明(设计)人: | 华凌春;何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南洋电工器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4C3/46 | 分类号: | D04C3/4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任洁玮 | 
| 地址: | 2013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织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织机,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安装在编织点前端的推丝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编织机在编织的时候,转向相反的内、外锭子上的丝是自由的落到编织芯管上,并自动跟踪编织点,编织点随着编织节距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编织机上的线锭与编织点必需设计有足够的空间,造成设备占地面积很大,且编织层比较松散,不紧密,直接影响成品胶管的耐压性能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机的推丝机构,为一组内锭和一组外锭的编织丝各自建立起一个固定的路径,此时内/外锭的编织丝交叉(螺旋角旋向相反)均布且按与芯线呈相同夹角编织于芯线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编织机的推丝机构,包括固定顶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顶盘的后方设置有一活动顶盘,活动顶盘的直径比固定顶盘的直径大;所述活动顶盘套装在导向轴上并可沿导向轴向固定顶盘方向运动;所述编织机的推丝机构还包括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通过偏心轮与推杆的一端连接从而带动推杆作伸缩运动,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与活动顶盘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顶盘和活动顶盘同轴设置,且固定顶盘固定设置在导向轴的前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顶盘固定在导向套圈上,导向套圈套装在导向轴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齿轮和与传动齿轮连接的转向齿轮箱,转向齿轮箱的输出端与偏心轮连接。
当内锭和外锭放出的编织丝交织形成编织层时,这些转向相反的编织丝必然互相接触;当内、外锭编织丝开始交叉接触时,第一接触点位于固定顶盘后面的区域里面。当编织机在编织过程中,这些接触点会移向固定顶盘外缘。当丝的接触点到达固定顶盘外缘的时候,不能自由的从固定顶盘外缘滑落。此时往复运动的活动顶盘(比固定顶盘直径大)被用来举起接触点,将接触点抬离固定顶盘外缘,使之越过固定盘外缘,自由的到达编织点,完成一个周期的编织层,进而随着内、外锭的不同向连续旋转在芯管表面形成符合要求的编织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使编织点始终处于设计区域内的问题,节省了空间,从而减小了设备的外形尺寸。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可靠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编织机上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编织机的推丝机构,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驱动装置连接,输出端与偏心轮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齿轮3和与传动齿轮连接的转向齿轮箱4,转向齿轮箱的输出端与偏心轮5连接。
在机座10的前端安装有导向轴11,导向轴11的前端固定安装有固定顶盘7,导向轴11上套装有一导向套圈9,导向套圈9可沿导向轴11滑动,活动顶盘8固定安装在导向套圈9上,活动顶盘8位于固定顶盘7的后方,且活动顶盘8的直径比固定顶盘的直径大,以便于将内、外锭编织丝的接触点顶起。
偏心轮5与推杆6的一端连接,从而带动推杆6作伸缩运动,推杆6的另一端与导向套圈9连接,带动活动顶盘前后运动。
传动齿轮3将动力通过转向齿轮箱4改变方向后,带动偏心轮5转动,并经推杆6推动活动顶盘8,使活动顶盘8在导向套圈9的约束下作前后往复运动。
编织机圆周上均布有数量(一般为偶数)相等的内锭1和外锭2,工作时内锭1以顺时针方向、外锭2以逆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内锭和外锭上的编织丝被引导至固定顶盘7,由顺时针旋转的内锭1放出的编织丝和逆时针旋转的外锭2放出的编织丝上下相互位置交替在芯管12外形成编织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南洋电工器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南洋电工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02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