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6677.3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0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江俊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俊昇 |
主分类号: | B44C5/06 | 分类号: | B44C5/06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台湾宜兰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生态 造景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尤指一种以仿天然树木、竹子等外观的人造中空柱体、衔接构件、遮板等元件,以组合成应用于自然景观中的花台、扶手、亭子等的造景物。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景观造景、步道扶手等的人造造景物,为了融合当地天然景观,大多会将该人造柱体的外观形成如原木、竹子等天然柱状物的造形,以增进整体的美观,并符合生态工法。
现有的人造柱体,大多数是采用如混凝土或镁泥土等材料,于一模具中灌注形成一实心的柱状体。该现有的人造柱体,虽然可以模拟天然柱状物,但是却含有以下的缺点:
1.由于现有的人造柱体呈实心状,在制造上必须使用大量的原料,因此增加原料的使用及成本。
2.由于现有的人造柱体呈实心状,因此其重量极重,不论在运输或安装施工上,皆极为不便。
3.两人造柱体当需要呈径向衔接时,大多数仅能借由胶剂接着,但此一方式,除不便利外,经长期风吹日晒后,胶剂也极易退化,而造成松脱。
本创作人有鉴于此,乃加予研究、创新,而揭示本实用新型所示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本实用新型具有重量轻盈的特性,便于运输及施工,可以大量的降低其使用量,使制造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具有组装快速的特性及优点,使本实用新型在施工上更为简易,应用上更为灵活、机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柱体,其外表是仿天然树木、石柱、竹子的外表,于该中空柱体上,可径向地穿设有柱连接孔、板连接孔,并自中央形成一轴向的贯穿孔;衔接构件,其第一端可以插嵌于该中空柱体的一端的贯穿孔内,而其第二端可以插嵌于另一中空柱体的柱连接孔中,以径向、稳固地连接两根中空柱体;遮板,令该遮板的两端,可穿入两中空柱体相对应的板连接孔中,使于两中空柱体间,可以紧夹数个遮板。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中空柱体,包括:一中空基管以及外饰层,该外饰层包覆于该中空基管外缘。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中空基管,为非光滑面的管体。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中空基管,为非圆形断面的管体。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中空基管,为圆形断面的管体。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外饰层是由镁水泥所构成。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中空基管,是采用浪管。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于浪管中,再嵌套有一硬质的中空管体。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衔接构件含有第一衔接段及第二衔接段,其中该第一衔接段紧嵌于该中空柱体端侧的贯穿孔中,而该第二衔接段,自其端缘凹设有数个凹槽,以形成数个弹性臂,令各弹性臂的末端分别设有一扣钩部,令该第二衔接段,可穿入另一中空柱体的柱连接孔中,并勾扣于该中空柱体的贯穿孔的孔壁上,使两中空柱体可呈径向衔接。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衔接构件,包括:筒状联结段,其内部具有第一中空内孔部,筒状联结段形成数片第一弹性爪部,且该筒状联结段供穿入中空柱体的柱连接孔,以便与中空柱体联结;圆球状联结段,连接于筒状联结段的其中一端,其内部具有第二中空内孔部,该圆球状联结段形成数片第二弹性爪部,该圆球状联结段供穿入另一中空柱体侧端的贯穿孔中,以便使两中空柱体作任何方向的联结;以及,联结截圆锥,具有截圆锥部,且该截圆锥部穿入衔接构件的筒状联结段的第一中空内孔部中,迫使筒状联结段的数片第一弹性爪部向外张开,而与中空柱体的柱连接孔固结,以便该中空柱体紧固地联结。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衔接构件的圆球状联结段与中空柱体的贯穿孔间充填黏着剂。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衔接构件的筒状联结段为圆筒状。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衔接构件,令该圆球状联结段的直径大于中空柱体的贯穿孔的口径。
前述自然生态工法的造景组,其中中空柱体,于其外缘穿设有多个呈长条状的板连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俊昇,未经江俊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66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