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传声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64964.0 | 申请日: | 2011-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5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 发明(设计)人: | 周副权;彭吉龙;文妙妙;公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R1/20 | 分类号: | H04R1/20;G05B19/04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史玫 |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传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传声器,具体涉及一种无线传声器的发送和接收装置。
技术背景
传声器是一种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器件,俗称话筒、麦克风,它处于系统的第一个环节,因此它质量的好坏和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传输数据的准确性。在测量车辆的通过噪声和车内噪声时丹麦B&K公司的驻极体传声器以制作精度高、使用寿命长而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测量车辆的通过噪声和室内噪声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在测量通过噪声时传统的传声器都是有很长的同轴电缆来输出信号。这在测量车辆通过噪声时对仪器的链接很不方便,同时也对测量人员的安全和驾驶员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若采用无线传声器与数据采集仪实现数据之间的通信,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仪器的链接和测量人员安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且测量精度高的无线传声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无线传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现场声音采集发射装置和安装于终端数据采集仪上的接收装置,所述现场声音采集发射装置包括声敏传感器、第一单片机和发射芯片,所述声敏传感器和发射芯片分别与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二单片机和接收芯片,所述接收芯片与第二单片机连接。
所述声敏传感器采用ICP供电传声器MI17,该ICP供电传声器MI17通过模数转换器与第一单片机连接。
所述第一单片机采用ATmega8单片机。
所述发射芯片采用nRF24Z1芯片。
所述第二单片机采用ATmega8单片机。
所述接收芯片采用nRF24Z1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用于测量车辆通过时室内或其他环境中的噪声,具体测量时,现场声音采集装置中的声敏传感器采集环境中的噪声,所采集的噪声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输给第一单片机,第一单片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传给发射芯片,发射芯片将所接收的信号无线发送给接收芯片,接收芯片将所接收的信号传输给第二单片机,第二单片机将所接收到得信号处理后传输给终端的数据采集仪,进而完成环境噪声的检测。装置具有使用方便、电路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传声器包括现场声音采集发射装置和安装于终端数据采集仪上的接收装置,所述现场声音采集发射装置包括声敏传感器、第一单片机和发射芯片,所述声敏传感器和发射芯片分别与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第二单片机和接收芯片,所述接收芯片与第二单片机连接;其中的声敏传感器采用ICP供电传声器MI17,该ICP供电传声器MI17通过模数转换器与第一单片机连接,第一单片机采用ATmega8单片机,发射芯片采用nRF24Z1芯片,第二单片机采用ATmega8单片机,接收芯片采用nRF24Z1芯片。
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天线,为了满足体积小成本低得原则,将单极天线集成在发射或接收芯片上,即天线集成在PCB板上长度为22mm。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工作流程如下:当系统供电并且程序初始化之后,现场声音采集发射装置与终端数据采集仪上的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当发射芯片收到接收芯片的应答信号后发送私密地址,接收芯片将配置私密地址后返回应答。ICP供电传声器MI17开始接收声音信号,并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以模拟电压的形式输出,因为输出的电压很弱,经过自带的前置放大器进行电压信号的放大后传递给模数转换器转换,然后将信号传递给第一单片机,第一单片机将信号调制后经nRF24Z1芯片发射,接收装置中的nRF24Z1芯片接收到信号以后传输给第二单片机,信号经第二单片机解调后传递给数据采集仪。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所用的电子元器件均为市售的已知产品,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效果即可实现各电子元器件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4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