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湖水污染治理的生态基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63723.4 | 申请日: | 2011-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02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张戈;龙波;王显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湖水 污染 治理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基,尤其是一种用于湖水污染治理的生态基。
背景技术
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而我国淡水资源虽然居全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等因素影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河流是主要的淡水资源,但全国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等大型水域都爆发过大规模的蓝藻等富营养化污染。湖泊的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了。
目前主流的一些处理方法如下:1、物理方法:采用机械等方式对水体中大规模爆发的藻类进行打捞,这种方法耗时耗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污染事件的发生,面对大规模水域显得无能为力。2、化学制剂:在水体污染事件发生时,投放化学制剂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但化学制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对生物具有灭杀作用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后对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而生物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它存在于水体中,可以连续不断的消耗掉污染物质,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利用光合细菌的方式,可以消耗N、P等营养物质的同时产生氧气,增强水体的自身的净化能力,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光合细菌直接投放到水体当中在水流的扩散和流动作用下,在某一特定区域不能保证足够的光合菌浓度。目前的普通生物处理污染水体,效率不高,没能为光合细菌提供一个适合的附着场所,不能保证光合细菌的在水体中的浓度,并且大多数生物方法的投放不能起到景观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为光合细菌提供附着场所的用于湖水污染治理的生态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用于湖水污染治理的生态基,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基体为片状结构,所述基体由主片与支片组成,所述支片均匀分布在主片的两侧。
进一步的是,所述基体由柱体和枝体组成,所述枝体设置在所述柱体的圆周外壁上并以所述柱体为基础向外延伸。
进一步的是,所述枝体沿螺旋状设置在所述柱体上。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配重块,所述基体设置在所述配重块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基体上设置有通孔,既增加了基体的表面积,使得光合细菌能够有效的附着,并且通孔还利于物质交换。光合细菌在自身新陈代谢消耗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同时,能产生氧气,使得水体的溶氧量增加,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光合细菌在基体上能够长期附着,光合细菌能够循环不断的生长,可使水体长期处于达标状态,持续效果长。基体可以由柱体和枝体组成,这样增加了整个基体的表面积,利于物质与基体接触,从而提高光合细菌的效率。在基体上还可以设置配重块,从而方便的安防到湖水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基体1、配重块2、通孔11、主片12、支片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体1,所述基体1上设置有通孔11。当然,为了增加基体1的表面积,也可以在基体1上设置若干凹坑。采用光合细菌附着基体1的方式投放到目标水体,光合菌在自身新陈代谢消耗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同时,能产生氧气,使得水体的溶氧量增加,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拥有了通孔11后,水体可以直接穿过基体1,从而提高水体与基体1的物质交换效率,即光合细菌产生的氧气能很快被流动的水体带走,水体里的污染物又能持续与光合细菌接触,不仅提高光合细菌的新陈代谢,也保证了光合细菌的良好生长。本装置对土建及设备要求低,能大大降低投资费用。当水中生态系统平衡后,可减少光合细菌投放,降低曝气、循环和物滤系统的开启频率,甚至无需开启,做到低能耗或无能耗运行。本装置组成简单,无需安装复杂的设备和建造庞大的构筑物,可现场组装,便于运输,主要施工内容为生态基的投放安装以及光合细菌的投放,操作比较简便,无需特定的专家来进行实施。光合细菌对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随之又被浮游生物吞食,鱼虾贝类捕食浮游生物,通过生物链转移达到去污目的。水中放养的大量滤食性鱼类以及景观作物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了增加比表面积,如图1所示,所述基体1为片状结构,所述基体1由主片12与支片13组成,所述支片13均匀分布在主片12的两侧。片状结构重量较轻,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这样利于附着与基体1上的光和细菌与水体接触,从而提高物质交换效率。支片13与主片12组成的形状类似于水草状,在放置到湖泊中后还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37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