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2632.9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2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周存文;周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存文 |
主分类号: | F22B31/00 | 分类号: | F22B31/00;F22B37/46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取蒸气的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新能源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电力供应仍是以火力发电为主,据统计,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年发电量的75%以上,其中绝大多数火力发电厂均采用煤炭作为燃料,使其燃烧产生热量,对水进行加热,产生高压蒸气推动发电机发电。但煤炭在燃烧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燃烧排放的SO2、NOx等酸性气体会使酸雨量增加,燃烧后排放的粉煤灰会漂浮在空气中,对人们的生活及植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目前电力工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排放产业之一。并且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我国许多煤矿均出现了剩余可采储量不足的情况,并且电煤供应也曾经一度出现紧张的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锅炉,它能够用SiC替代煤炭作为燃料,制取高压蒸气,用于采暖、发电等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能源锅炉,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蓄水腔,壳体顶部设置补水管和蒸气管道,补水管上安装补水泵,蓄水腔内安装燃烧室,燃烧室顶部设置排气管道,排气管道下端下部设置倒锥形导气帽,导气帽通过支撑架与排气管道连接,燃烧室内设置弧形托盘,弧形托盘上开设通孔,燃烧室侧壁上安装激光源和供氧管道,供氧管道与氧气站连接,供氧管道上安装增压泵和供料支管,供料支管与粉末计量填充机的出料口连接,燃烧室下部设置清理门,清理门通过清理通道与壳体外部相通。燃烧室上部设置与蓄水腔相通的换热管,壳体内壁安装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和红外测温仪,第一液位传感器的垂直高度低于换热管下端的垂直高度,第二液位传感器的垂直高度高于换热管上端的垂直高度。所述换热管分为上、下两排,上排换热管与下排换热管交错排列,第一液位传感器的垂直高度低于下排换热管下端的垂直高度,第二液位传感器的垂直高度高于上排换热管上端的垂直高度。燃烧室内安装水平隔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用SiC替代煤炭作为燃料,制取高压蒸气,用于采暖、发电等领域,解决燃烧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原煤的消耗量,避免过度开采,升温快,换热效率高,燃烧产生晶体状态的生成物,便于清理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能源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能源锅炉,包括壳体1,壳体1内形成蓄水腔17,壳体1顶部设置补水管13和蒸气管道14,补水管13上安装补水泵16,蓄水腔17内安装燃烧室2,燃烧室2顶部设置排气管道15,排气管道15下端下部设置倒锥形导气帽24,导气帽24通过支撑架23与排气管道15连接,燃烧室2内设置弧形托盘3,弧形托盘3上开设通孔4,燃烧室2侧壁上安装激光源5和供氧管道6,供氧管道6与氧气站7连接,供氧管道6上安装增压泵8和供料支管9,供料支管9与粉末计量填充机10的出料口连接,燃烧室2下部设置清理门11,清理门11通过清理通道12与壳体1外部相通。弧形托盘3用于盛放硅酸盐-SiC晶体混合块,将托盘设计成弧形可以防止硅酸盐-SiC晶体混合块在剧烈燃烧时从托盘上滚落,弧形托盘3上开设通孔是为让硅酸盐-SiC晶体混合块底面能够接触到氧气,燃烧更加充分,燃烧后产生的粉末能够从通孔落下,便于集中清理。补水泵16用于控制补水速度,通过控制补水泵16可起到保持蓄水腔17内液位稳定的作用。供氧管道6用于向燃烧室2内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增压泵8使供氧管道6内保持一定的供氧压力,防止燃烧室2内的高温气体从供氧管道6处向外反冲。粉末计量填充机10能够向供料支管9内定量供给SiC粉末,供料支管9内的SiC粉末随供氧管道6内的氧气一同进入燃烧室2,作为燃料燃烧。通过控制粉末计量填充机10的供料速度,可起到控制燃烧室2内的燃烧速率,从而起到控制燃烧室2内温度的作用。倒锥形导气帽24能够上升气体起到导流作用,延长高温气体在燃烧室2内的停留时间,提高换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存文,未经周存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26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