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2664.0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0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岭;魏胜;张雅君;冯萃敏;李俊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面 雨水 减小 排放 强度 下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污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非硬化场地雨水会缓慢渗透到地下并保持地下水的更新与循环,余水则产生径流汇入河海维持地表水体的更新与循环。
但是,如今城市硬化面积比例越来越大,每到多雨季节很多地区雨洪泛滥,许多城市由于短时间强烈降雨,排放强度大,洪峰流量会随之加大,超过城市雨水管网负荷,造成城市内涝,内涝会严重影响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包括雨水管、盖板渠和低凹绿地;所述盖板渠位于房屋周边,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管进入盖板渠;进入所述盖板渠的雨水由所述盖板渠和末端进入所述低凹绿地进行存储。
进一步,所述低凹绿地的末端设置有雨水井,所述雨水井上部设置有雨水口,所述雨水井下部接有排出管,当所述低凹绿地内存储的 雨水大于预先设定的水位后,通过所述排出管排出。
进一步,所述雨水口采用砖砌偏沟式单篦雨水口。
进一步,所述排出管接入市政检查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雨水先通过盖板渠进入一块低凹绿地,通过低凹绿地对雨水进行汇集,滞留,下渗,减小雨水外排量,降低洪峰流量,从而减小城市雨水管网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这一问题,减小了道路排水管径,减少了市政设施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施例的一种屋面雨水减小排放强度下渗系统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雨水管1、盖板渠3和低凹绿地9;所述盖板渠3位于房屋周边,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管1进入盖板渠3;进入所述盖板渠3的雨水由所述盖板渠3和末端进入所述低凹绿地9进行存储。
雨水管1的直径为100-150mm;盖板渠3的宽度200mm、深度200mm,上面设置盖板2;低凹绿地9深200mm、规格4m×4m,也可据实际情况确定。
所述低凹绿地9的末端设置有雨水井4,所述雨水井4上部设置有雨水口10,所述雨水井4下部接有排出管6,当所述低凹绿地9内存储的雨水大于预先设定的水位后,通过所述排出管6排出。
所述雨水口10采用砖砌偏沟式单篦雨水口,雨水口10靠近路面位置设有立缘石7,做为低凹绿地的墙壁。
所述排出管6接入市政检查井8,检查井8据建筑实际情况确定。
降雨时,雨水经雨水管1,然后进入盖板渠3,通过盖板渠3进入到低凹绿地9,低凹绿地9因为是低凹的,所以能滞留雨水,该系统能削减34mm降雨量(各地数据有所不同),小于34mm的降雨量形成的雨水不外排,当降雨大于34mm时,才会产生雨水溢流进入绿地内的雨水井4,经排出管6排入道路检查井8。
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先通过盖板渠进入一块低凹绿地,通过低凹绿地对雨水进行汇集,滞留,下渗,减小雨水外排量,降低洪峰流量,从而减小城市雨水管网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这一问题,减小了道路排水管径,减少了市政设施造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未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26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性能相变吸音保温复合材料
- 下一篇:偏心调节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