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曲面内孔及应用其的传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2175.5 | 申请日: | 2011-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8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源;李国志;郝旭;陶磊;王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5/17 | 分类号: | F16H55/17;F16H48/08;F16H48/38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孙春玲 |
地址: | 3016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曲面 应用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传动机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齿轮传动机构中套装各啮合齿轮轮轴的特殊形状的轴孔。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在锥齿轮传动中,保证锥顶重合,则锥齿轮的啮合接触区应当位于齿长齿高中部略偏小端,如图1所示一对啮合良好的锥齿轮,正常情况下的接触区。
然而由于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等各项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在齿轮啮合中会有异常的接触区。例如,在防滑差速器中有一对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进行啮合,由于行星齿轮轴与壳体的孔均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误差、装配误差,行星齿轮轴又影响到行星齿轮的安装精度,当轴出现偏摆时,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的接触区会出现如图2a、2b、2c三种所示的情况。这些异常的接触会对齿轮的啮合精度和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用新型人在普通的行星齿轮内孔设计上引入了“双曲面”概念,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曲面内孔,其特征在于,其内孔孔壁曲面形状为一条直线绕孔中心轴线旋转一周所得的空间形状曲面,所述直线与轴线相互不平行。
进一步,实用新型人提出了将此双曲面内孔应用到齿轮传动机构中的齿轮轴孔,即齿轮轴孔也采用上述双曲面内孔形式。
尤其是限滑差速器中,行星齿轮轴孔应用上述的双曲面内孔。
此技术也可应用于圆柱齿轮的孔与轴的配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星齿轮轴孔与正常的行星齿轮轴按照中间部分的最小直径正常配合。在与半轴齿轮相啮合时,如果行星锥齿轮锥顶有一定的微小位移,行星齿轮可以摆动,自动调整接触以保证与半轴齿轮正常啮合。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锥齿轮啮合时齿侧偏接触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对啮合良好的锥齿轮示意图
图2a是锥顶发生平移Δ即偏接触情况示意图
图2b是锥顶有δ摆角即齿轮大端接触情况示意图
图2c是锥顶有反方向δ摆角即齿轮小端接触情况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双曲面孔的双曲面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中:
1、行星齿轮 2、半轴齿轮 3、行星齿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双曲面内孔的形成原理是:一条任意直线绕着另一条与其异面的中心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空间形状。如图3所示。
如果把行星齿轮轴孔加工成为图示的形状,它与正常的行星齿轮轴按照中间部分的最小直径正常配合。在与半轴齿轮相啮合时,如果行星锥齿轮锥顶有一定的微小位移,行星齿轮可以摆动,自动调整接触以保证与半轴齿轮正常啮合。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上述图2a、2b、2c所示,锥齿轮啮合时齿侧偏接触的情况。
根据前面所述,双曲面内孔的形成原理与一般圆柱体相同,双曲面也是由一条母线围绕一圆柱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只是母线与中心轴线的空间关系是异面而非平行。所以,当这样的双曲面形状内孔与一个正常的圆柱形轴配合并出现倾斜时,两者之间的配合对于轴和孔的接触处仍是相交于一条母线 而非一个点。因此,这样的结构同样能够保证配合质量、强度以及各零件的寿命。
在实际应用中,双曲面内孔的轴截面曲线直径最小处位于孔长中间,两端直径差可控制在0.05~0.1mm。
此技术也可应用于圆柱齿轮的孔与轴的配合。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2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