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外流阻、小涡流高换热效率的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9321.9 | 申请日: | 2011-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2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宁心;王可军;张静;张紫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智勇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1/02;F28F1/28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流 涡流 热效率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是热交换器外迎流体面阻力小、外流体流出换热装置时产生的涡流小、散热效率高的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以管片两体的扁方管为散热单元做成的热交换装置,其外迎流体面为平面状。主要缺点是:第一,当外流体正面流向换热装置时会受到很大的正面阻力。一部分流体会被正向平面顶回来,又进一步阻挡了后续流体流向换热装置,导致外流体流量不足。第二,外流体流出换热装置时在管的正后方会产生很大的涡流圈,阻碍外流体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得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下降。第三,换热装置中的换热管的外迎流体面壁强度不足,使用中往往导致管壁破裂,造成故障,影响运行。第四,换热装置换热管的管与片呈两体结构时热传导阻力大增,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体是:克服上述换热器的不足,增加换热器的耐压强度,减少外流体所受正面阻力,减少外流体流出时在正后方所产生的涡流,管与片间的热传导阻力降为零。多措并举,提高换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外流阻、小涡流高换热效率的热交换器,包括有换热芯体,换热芯体的两端分别与进流体室和出流体室相连接,进流体室与进流体口连接,出流体室与出流体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换热芯体由至少一根管片一体式的换热翅片管组成。
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翅片管包括带有内肋板的管体和换热翅片;管体的外迎、出流体面为弧状、角状、槽状、翅状或者波纹状。
构成其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翅片管的管体与其表体上的换热翅片为一体,管壁与换热翅片直接相连,材料无间断点,换热翅片在非外迎、出流体面上排成数排数列,换热翅片形状有直面、曲面;换热翅片与管体呈各种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内流体由进流体口经进流体室进入翅片换热管芯体,内流体通过管壁与壁外的流体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流出室和出口流出。外流体可以按一定角度掠过换热芯体的换热片表面进行热交换。 换热管外迎流体面为低流阻形状,由此组成换热器,就能使得整体换热装置在外流体进入时所受迎面阻力小,而流出时正后方产生的涡流又极小。
外迎、出流体面有曲面状、角状、槽状、波纹状或翅状。外流体掠过时向管两侧分流进入换热器翅片空隙,不再反弹回去, 阻力大大减少,而且流出时产生的涡流极小。并由于迎面形状的改变,其壁的耐压强度大增。不再发生破裂,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整体耐压。
组成散热芯体的翅片管两侧有数行、数列换热片。管与片为一体,材料无断点,传热通道上热阻为零。外流体掠过曲面翅片时会产生涡旋状紊流,增强了热交换效率。由此管体与换热翅片间传热通道上的附加热传导阻力为零;换热装置换热效提高幅度很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例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右侧视图。
图4是构成换热器换热芯体的角形迎、出流体面的换热翅片管立体示图。
图5是构成换热器换热芯体的弧形迎、出流体面的换热翅片管立体示图。
图6是构成换热器换热芯体的槽形迎、出流体面的换热翅片管立体示图。
图7是构成换热器换热芯体的翅形迎、出流体面的换热翅片管立体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例一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长方体形换热器立体示图。包括有换热芯体3,换热芯体3的两端分别与进流体室2和出流体室4相连接,进流体室2与进流体口1连接,出流体室4与出流体口5连接,换热芯体3上设置有由一定数量管片一体式的换热翅片管组成。换热芯体3是换热器的主要换热部件,由一定数量的图4所示的角形外迎、出流体面10的换热翅片管组成。
换热器呈长方体形。两种进行热交换的流体一种走管内,另一种走管外。两种流体的流向为垂直相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智勇,未经杨智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93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