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样本专用采集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4437.3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0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姜世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迪艾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24 | 分类号: | C12M1/2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样本 专用 采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生物样本进行采集的试管,具体地说是一种生物样本专用采集管。
背景技术
在医院临床和医学研究试验中,往往需要对病人的粪便、尿液、痰液、拭子等样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现在一般的分离培养方法是用手工将样本划线接种到培养皿上。比如,对于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化验员将粪便样本与增菌液搅匀,增菌培养一定时间后,进行手工划线接种培养,以便获得细菌菌落,进一步做细菌的鉴定与药敏检测。依照操作规程,通过接种环将一部分增菌液划线涂布到培养皿中的固体培养基上。这一操作存在相当大的弊端。首先由于操作人员要直接接触带有一定传染性的样本,容易造成传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另外,由于上述样本常会使操作人员产生厌恶的感觉,会干扰划线接种的过程而影响分离培养的质量。再者,手工分离培养由于过程繁琐,且难以规范,将直接影响分离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工作量大时难以做到随到随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于2007年2月5日申请了专利号:ZL200720083467.2的实用新型,该专利的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该专利存在结构复杂,导致加工成本高,推广难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生物样本采集管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生物样本专用采集管,它能够与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装置配套使用,从而完成生物样本的自动化细菌培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管体和管盖,其特征是:管盖和管体通过管套固定连接,采集管的管套的直径大于管体直径。
本实用新型较好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管套通过螺纹与管体连接,管盖插接在管套内。当管盖受压后采集管上端直径大的部分易于与直径较小的管体脱离。所述的采集管的管体的底部设有十字槽,使采集管的底部薄弱,易于被钉状物刺破。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廉的特点,便于推广使用。生物样本可直接采集到专用样本采集管中,操作人员无需打开样本采集管,无需接触样本,即可完成分离培养操作,减少操作人员受感染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2和管盖1,管盖1和管体2通过管套3固定连接,采集管的管套3的直径大于管体2的直径。所述的管套3通过螺纹与管体2连接,管盖1插接在管套内。当管盖受压后采集管上端直径大的部分易于与直径较小的管体脱离。如图2所示,所述的采集管的管体的底部设有十字槽,使采集管的底部薄弱,易于被钉状物刺破。
使用时,取下管盖,将样本放入采集管,管内装有增菌液、消化液或传递基质,小磁块。然后将采集管放置在自动化分离培养装置的样本采集管室内,培养室的底部有一些凸出钉状物,一同放入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仪的样本盘。仪器内的交变磁场会使采集管内的小磁块翻动,对样本进行搅拌,促使样本消化、增菌与均质化。均质化完成后,自动化分离培养仪器的机械手施压于管盖,由于管盖部分的直径大于管体,管盖受压后下移,管盖部分与直径较小的管体分离,进而管体因受压而下移,采集管室内的钉状物刺破管体底部。样本从管体流出,由于管体的上端直径较大的部分与直径较小的部分已经分离,便于空气进入,因而待管体底部被刺破后样本易于从采集管中流出,流入到分离培养装置培养室底端的样本池,以继续完成分离培养过程的后续工作,直至完成整个分离培养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迪艾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迪艾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44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