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箱气封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4388.3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0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郝中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中林 |
主分类号: | E03D1/34 | 分类号: | E03D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11 河南省新乡市凤***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气封阀 | ||
技术领域
本气封阀涉及一种能够控制水箱水位的结构,属于水箱底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便槽类公厕冲水水箱主要有虹吸底阀水箱、偏心翻斗水箱等几大类。均为连续工作,满水自放,昼夜不停,用水量很大,不易实现自控而造成浪费。虹吸底阀类水箱存在易漏水、膜片老化易损坏等弊端,往往因水箱的失灵造成公厕环境的恶化。偏心翻斗类水箱虽然解决了漏水,但仍存在偏心翻斗复位时的撞击噪音和溅水等问题,两类水箱均有可动元件,存在一定的机械磨损,影响其寿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可控的节能水箱。关键在于解决一个适用的,性能稳定的,寿命长,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控制阀。本水箱气封阀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靠膜片密封的思路。利用气封原理将水箱水位控制在一定范围,实现可控排放。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工作可靠,无漏水,节水节能等优点。既能自动按水位控制排放,也可以和其它电子元件配合实现智能感应控制,真正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水箱气封阀为结构件,没有可动元件,不存在机械磨损,不易损坏,寿命很长。有溢流功能。可防止水箱满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气封阀正面图
图2气封阀控制附件:U型管
图3气封阀控制附件:带连接管的电磁阀
图4气封阀上端盖剖面图
图5气封阀上端盖左视图
图6气封阀中间体剖视图
图7气封阀中间体左视图
图8气封阀下端盖局部剖视图
图9气封阀下端盖图A向视图
图10U型管控制气封阀展开图
图11电磁阀控制气封阀展开图
图12U型管控制的气封阀正面图
图13电磁阀控制的气封阀正面图
本水箱气封阀分别由上端盖(1)、中体(2)、下端盖(3)构成整体,其特征在于:在气封阀内部形成联通的、上下往返的四通道,工作时在其上部形成气封,并设有控制孔(6)(7),用于控制气封的形成与释放,见图1。与U型管图2或带连接管的电磁阀图3组成可控单元。见图12、图13。
气封阀整体构成有进水口(4)、出水口(5)和控制口(6)、(7),见图1,与U型管图2或带连接管的电磁阀图3连接,在其内部形成一个联通的、上下往返的四通道和一个节流通道。工作时,在其上部形成气封,由U型管图2或带连接管的电磁阀图3控制气封的形成与释放。从而控制水箱的蓄水与排水。
具体工作过程
使用U型管模式,见图10,图10是水箱气封阀使用U型管模式的展开图。
当水箱开始蓄水,水箱水位开始由水箱底部缓缓上升,由进水口(4)进入气封阀第一通道(16),通道内水位高度与水箱液位相同。水位继续上涨达到节流孔(8)时,节流通道(20)开始进水,并随水箱水位一起上涨,水位达到U型管(14)进水口(10)时,U型管(14)开始进水,同时封闭了U型管(14)与第一通道(16)之间的气体连通。当水位继续上涨,达到中体(2)上沿(11)时,水开始流入第二通道(17),并在第二通道(17)与第三通道(18)下部积水。逐步达到中体(3)下沿高度(9)。此时,在第一通道(16)上部与第二通道(17)的气体被封闭,不能排出,形成气封。水箱水位继续上涨,第三通道(18)水位也开始逐渐上涨。水箱水位与各通道水位保持以下关系:
水箱内蓄水的实际水位高度=[第一通道(16)内水位高度]-[第二通道(17)内水位高度]+[第三通道(18)内水位高度]。
当水箱水位上涨至U型管(14)顶部(12)时,U型管(14)内的水开始沿管道从气封阀的第四通道(19)流出,并在U型管(14)内形成虹吸,由于节流口(8)的节流作用,使节流通道(20)内的水供应不足,U型管(14)内形成断流,U型管(14)与第一通道(16)的气体通道被打开,此时,封闭在第一通道(16)上部及第二通道(17)内的空气就会从U型管(14)排出。气封消失。水箱内的水迅速补充到气体所占的空间,在第一、二、三、四通道形成连续的水流。水箱内的水在高水位压力的作用下,经第一、二、三、四通道从排水孔(5)排出。当水箱水位下降到中体(2)上沿(12),水箱内的高位压力已不存在,但排水管早已形成虹吸,靠虹吸作用将水箱内的水位抽至进水口上沿以下,完成排水。继续蓄水重复上述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中林,未经郝中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43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