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容器内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4013.7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2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赵维;米玉华;樊星;鲍延年;曹志伟;朱哲新;赵仕勇;杨万超;范玉德;陈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K1/14 | 分类号: | G01K1/14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19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容器 温度传感器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末材料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容器内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容器作为粉末材料成型领域的重要工艺设备之一,其内部以气体、水、油等流体作为加压和传热介质,由于在密闭容器内部流体流动性较差,在没有强制对流的情况下,不同高度位置的温度存在较大差异(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而在粉末材料成型生产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参数,对材料成型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准确了解容器内部的温度场的分布,需要对不同高度层面的流体进行温度检测,也就是需要将温度传感器分别布置在密闭高压容器内部不同高度位置,在线检测流体介质的温度。为了不影响检测的精度,要求温度传感器测头直接暴露在高压容器内流体介质中,与流体介质充分接触,达到直接测量的效果,而且温度传感器测头须避免与容器筒壁和其它辅助装置接触。在生产过程中还需对温度传感器进行保护,防止与待压产品和辅助工装磕碰、挤压导致温度传感器损坏。常用于高压容器内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端为细长金属铠装结构,自身无法独立支撑,而高压容器内筒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为尽量减少应力集中,其表面一般较光滑,不宜再焊接或开孔来安装温度传感器支撑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高压容器内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实现温度传感器的支撑和保护,满足高压容器内部温度场测量的使用要求,保证测量的准确和安全。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压容器内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高压容器内部设置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上分布有流体介质通过的通孔,所述支撑管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头不与支撑管内壁接触。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作为优选:上述的支撑管下端固定在高压容器下端盖上。
作为优选:上述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卡环固定在支撑管内。
作为优选:上述的卡环为弹性金属卡环。
作为优选:上述的支撑管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测头。
作为优选:上述的支撑管的下部侧壁上开有温度传感器导线通入的线孔。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以下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上述支撑管的正面、背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各分布有一排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根据实际需要将温度传感器的测头布置在高压容器内部不同高度,并使传感器的测头完全处于高压容器内的流体介质中,达到直接测量介质温度的作用;同时本装置的结构保证了传感器测头不与高压容器筒壁及其它辅助工装接触,减小了测量结果的误差,实现了对高压容器内部不同高度层面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目的;同时本装置还实现了对传感器的保护,避免在生产过程中装拆产品和工装时损伤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实用,安装方便,为高压容器内部温度的精确测量和控制提供了支持,可应用于粉末材料高压成型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B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第一传感器,2-卡环,3-第二传感器,4-第三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导线,6-支撑管,7-高压容器内筒壁,8-法兰,9-高压容器下端盖,1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高压容器内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高压容器内部设置有支撑管6,所述支撑管6上分布有流体介质通过的通孔10,外部流体通过该通孔10可以自由进入支撑杆6内,使支撑杆6内温度与高压容器内温度场保持一致;所述支撑管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头不与支撑管6内壁接触;支撑管6能够有效地保护置于其内部的温度传感器,避免在生产过程中装卸产品及工装时被损坏。
上述的支撑管6下端通过法兰8与高压容器下端盖9连接,并设置在靠近高压容器内筒壁7的位置,以便减小支撑结构占用有效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40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 下一篇:称重装置及带称重功能的卸卷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