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1383.5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1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先乐;孙琪;胡鲲;许佳露;王会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孙琪 |
主分类号: | C12M1/16 | 分类号: | C12M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 31263 | 代理人: | 夏烨 |
地址: | 2013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验 用水霉 孢子 持续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实验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淡水鱼的水霉病又称之为肤霉病、白毛病等,发生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以南地区的晚冬和春季发生多而重,已成为渔业的大患,特别是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各种作业不断,极易产生伤口感染,导致发病损失很大,已引起高度重视。研究水霉病感染鱼体的机制,是合理防治水霉病的重要前提基础,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工感染水霉病是研究水霉病感染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如何获得相应的水霉孢子浓度,使鱼体成功感染水霉菌,是人工感染水霉病实验的关键。人工感染实验需求感染时间短、感染几率高、且鱼体不受异常环境的影响,然而现在的实验设施不能保证释放孢子的水霉菌块不被鱼体损坏,且存在菌块占水体面积较大,感染时间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孢子释放面积大、培养基不受鱼体影响、占据水体面积小的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能够有效满足鱼体感染水霉病的实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包括用于培植水霉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一个过滤袋和取于平板上并置于过滤袋内的数对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每对培养基通过未长水霉菌的一面相对而置,背对面则均长有水霉菌。
所述过滤袋的滤孔孔径为1mm。
所述过滤袋为带封口的过滤袋。
所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为圆形板,其直径为90mm。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用于释放水霉孢子,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操作简单、非常方便鱼体感染水霉病;
2、密度小且自封,能够漂浮于水面中,增加孢子的释放面积,并免遭鱼体损坏;
3、明显提高了孢子的释放效率,提高了鱼体感染水霉病的几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PDA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有PDA培养基的过滤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包括用于培植水霉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1、一个过滤袋2和取于平板1上并置于过滤袋2内的数对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PDA培养基),每对培养基3通过未长水霉菌的一面相对而置,背对面则均长有水霉菌。所述过滤袋2的滤孔孔径为1mm。所述过滤袋2为带封口的过滤袋2,可采用拉链封口。所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1为圆形板,其直径为90mm,通过设置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来培植水霉菌。
使用时,将正面已培植出水霉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1中取出,并将每两块未长水霉菌的一面相对而置,将其放入过滤袋2中(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3的对数可根据水体面积大小进行自行调换),然后拉上拉链封口,放入水体中并漂浮在水中,即可向水体释放孢子,用于感染实验。
以上就是本实用新型的实验用水霉孢子持续释放装置,该装置仅由过滤袋2等构件构成,并且均非常容易得到,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特点,方便了鱼体感染水霉的操作;另外,由于整个释放装置能漂浮于水体且自封,能够增加孢子的释放面积,免遭鱼体损坏,而且因孢子释放面积增大,明显提高了水体中孢子的浓度,增加鱼体感染水霉病的几率。
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孙琪,未经上海海洋大学;孙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13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沉渣槽
- 下一篇:船舶舭龙骨组立、制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