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防进水排气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37811.7 | 申请日: | 2011-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1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 发明(设计)人: | 周苏;俞林炯;陈凤祥;章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进水 排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防进水排气管。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小轿车或微型车的排气管装于汽车底部,与地面之间距离较小。大雨过后地面积水严重,当车辆通过积水区域时容易造成排气管进水,不仅会导致发动机熄火,更有可能会对高温运行的发动机造成质量上的损害,既耽误出行,又可能使车主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专利号为CN201661345U,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汽车排气管防进水套管”的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防进水排气管直接在排气尾管后面接了接近90度直角的套管,这将严重影响尾气排放的通畅性,使得排放受阻,更严重的是将导致排气管回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车辆的性能;专利号为CN201851200U,实用新型名称为“汽车排气管防进水装置”的使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排气管防进水装置在不使用时和排气管是脱离的,需随车携带;在车辆涉水时需要手动安装防进水装置,需用箍紧装置,而汽车排气管位置较低,安装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汽车防进水排气管,该排气管在使用时不影响排气管的回压,排气口位置较高,防水效果好,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防进水排气管,包括双弧管、排气尾管以及由内管和外套管组成的双层管,所述的外套管、双弧管、排气尾管由左至右依次连接,所述的内管从左端伸入外套管内,内管的左端设有第一限位件,右端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的外套管左端设有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外套管可沿内管滑动,并以内管为轴转动,未使用时,所述的外套管的左端接触内管的左端,所述的第三限位件和第一限位件配合固定外套管与内管的位置,所述的排气尾管与外套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用时,所述的外套管的左端接触内管的右端,外套管以内管为轴旋转90°,第四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固定外套管与内管的位置,所述的排气尾管随外套管旋转至最高位置。
所述的第一限位件设有沿圆周均匀设置的三个勾型凸块,该勾型凸块设有卡槽,所述的第三限位件设有与第一限位件配合的三个扇形凸块,该扇形凸块可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所述的第二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均设有沿圆周均匀设置的三个卡齿,第二限位件的卡齿和第四限位件的卡齿可相互啮合固定。
所述的卡齿内设有磁铁,使啮合定位更为方便。
所述的双弧管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外套管、排气尾管连接,所述的双弧管、外套管和排气尾管的管径一致。
该排气管还包括软管以及用于固定软管的定位件,所述的软管与排气管连接,所述的定位件设在软管上,未使用时,所述的软管收缩并套设在排气管上;使用时,所述的软管拉伸并通过定位件固定在汽车上,进一步提高排气口的位置,加强防进水的效果。
所述的软管通过卡箍与排气尾管密封连接,软管与排气尾管之间设有隔热层,所述的软管收缩并套设排气尾管上时,软管的排气口与排气尾管的排气口齐平。
所述的定位件为橡胶磁,在不使用时可以绕软管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双层管中内管和外套管不同的位置关系来提高排气管的排气口位置,避免积水进入排气管对车辆造成危险,通过使用双弧管使得在使用时不改变排气回压,对车辆性能无任何影响。在不使用时不需要拆卸,无需占用空间。若积水过高,可拉伸软管进一步提高排气管出口的高度,不用时可收回固定在排气尾管,无需临时安装,而且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的剖视图;
图4为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图如1所示,一种汽车防进水排气管,包括由内管10和外套管9组成的双层管、双弧管4、排气尾管5、软管6以及用于固定软管的橡胶磁7。内管10设在汽车的后消声器1之后,内管10的内壁可以设置一层隔热层12,如图2所示。外套管9、双弧管4和排气尾管5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由左至右依次连接,而且其管径一致,软管6通过卡箍连接排气尾管5,并且在软管6和排气尾管5之间设有隔热层12,图如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78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