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振弦式精密水位计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37298.1 | 申请日: | 2011-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2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 发明(设计)人: | 郑水华;夏明;李杰;车佳磊;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F23/50 | 分类号: | G01F23/5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许婉静 |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振弦式 精密 水位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振弦式精密水位计。
背景技术
振弦式精密水位计用于小量程水位的精密监测,适用于长期安装建筑物及其基础量测其渗漏水量,也可用于精密测量水箱、水渠等的水位变化。如图1,振弦式精密水位计通过仪器底部的连通管路将监测对象的水引入仪器防污进水筒内,仪器中悬挂在敏感部件下部的浮子浸在水中,当水位变化时,浮子所受的浮力发生变化引起敏感部件中的弦芯感应部件的应力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内部钢弦自振频率。通过测量该自振频率,再经换算即可得到水位的变化量。
目前振弦式精密水位计主要缺点有:
(1)敏感部件易损坏:现有精密水位计弦芯感应部件安装在一段直通的保护管中,保护管底部与外界连通,弦芯感应部件暴露于外界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造成弦芯感应部件的锈蚀,导致测值不准,严重时会因锈蚀而发生断裂;弦芯感应部件通过一段钢丝与浮子直接相连,而所悬挂的浮子具有较大的自重,在安装调试或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弦芯造成冲击,严重时导致弦芯拉断;悬挂的浮子容易通过钢丝带动弦芯感应部件内部钢弦转动,导致钢弦发生扭曲,影响测值,时常发生因过度扭曲而发生扭断的现象;
(2)进水管路易堵塞:现有防污进水筒的连接管道常为一段金属短管,长期在现场使用中,极易发生堵塞,导致传感器测值不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已有精密水位计在恶劣环境下防潮、易损坏、管道易堵塞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制出性能更加稳定可靠的振弦式精密水位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振弦式精密水位计,包括防污进水筒部件、敏感部件、浮子、挂钩,所述敏感部件位于防污进水筒部件的上部,浮子通过挂钩连接在敏感部件的下部,并悬挂于防污进水筒部件的内部;所述敏感部件包括电缆密封接头、保护壳体、弦芯感应部件、防转销轴、导向套、堵盖;所述弦芯感应部件下部与保护壳体之间设置了密封圈,所述弦芯感应部件下端与防转销轴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导向套连接于保护壳体的下部,所述防转销轴位于导向套的内部,所述堵盖安装于导向套的底部,所述防转销轴连接挂钩。
上述防污进水筒部件的筒体下部两侧有多排条形状孔,用于筒体进水通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的效果是:
1.防潮、抗冲击、防扭转的新型敏感部件
新型敏感部件的弦芯感应部件下部与保护壳体之间增加了密封圈,通过与上部电缆密封接头配合使用,将弦芯感应部件的主体部分很好地密封在保护壳体内部,可以解决弦芯的防潮防锈问题;弦芯感应部件下端与防转销轴之间设置了弹簧,当外界有冲击力时弹簧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保护弦芯感应部件不受冲击损坏,且底部堵盖限制了防转销轴下行的位移量,从而限制了弹簧的大变形,保证外界最大拉力在弦芯感应部件的抗拉强度范围之内;导向套连接于保护壳体的下部,防转销轴位于导向套的内部,只能在导向槽中运动,无法转动,能很好的限制浮子的旋转,防止弦芯感应部件中的钢弦因扭曲而损坏。
2. 防污进水筒筒体下部两侧多排条形进水孔
原有的弦式精密水位计进水管道容易堵塞,导致测量误差较大。经过改进的精密水位计的进水通道为防污进水筒筒体下部两侧多排条形状孔,该方式使仪器进水通道不易堵塞,且进水均匀,仪器响应速度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现有振弦式精密水位计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敏感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现有的振弦式精密水位计,包括防污进水筒部件1、敏感部件2、钢丝3、浮子4、进水管道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未经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72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