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3739.0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4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2/6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 |
地址: | 215129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可同时传递讯号给二个不同电子装置的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软性扁平线缆(Flexible Flat Cable),简称为软性排线或FFC,是一种用PET绝缘材料和极薄的镀锡扁平铜线透过高科技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压合而成的数据线缆结构。软性排线为一种讯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讯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
一般焊接固定于电路板上的板端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金属壳体,其中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槽内,并且与电路板上的线路焊接固定在一起形成电性导通,金属壳体覆盖于绝缘本体的外表面以防止电磁波干扰,此板端连接器用以与具有软性排线的线端连接器互相搭接,以达成讯号传递的目的。
然而,此种现有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互相连接的方式只能产生一对一的讯号传递效果,板端连接器接收来自于线端连接器所传递的讯号并且只能将此讯号传递至电路板上的线路。但是,当市场希望有一对二的讯号传递效果的需求时,亦即要板端连接器同时提供讯号给二个不同的电子装置时,现有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并无法配合产生一对二的讯号传递的功能,因此无法符合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能同时传递讯号给二个不同电子装置,符合市场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一体成型的一基部、一搭接部及二夹持臂,该搭接部设于该基部一端,该二夹持臂设于该基部的另端,其中该搭接部设有一弹臂及位于该弹臂上的一接触点,该二夹持臂之间形成一空隙。
该二夹持臂的一端连接于该基部,而该二夹持臂的另一端不相连,使该空隙形成向外一开口。
该基部包括一焊接部及一固定部,该二夹持臂的一端连接于该焊接部,且该二夹持臂与该焊接部位于不同平面。
该空隙延伸至该焊接部。
该焊接部及该二夹持臂之间更设有一过渡区,该焊接部与该过渡区位于不同平面。
该空隙延伸至该过渡区边缘。
该二夹持臂的相对内缘处形成数个卡点,该些卡点之间共同形成一夹持空间。
该二夹持臂的相对内缘处各形成二卡点,该夹持空间形成于该空隙中段处。
该搭接部具有水平延伸的该弹臂及连接该弹臂且朝上方倾斜延伸的一接触臂,该接触点设于该接触臂上。
该基部包括一焊接部及一固定部,该固定部相较于该焊接部向上弯起,且该固定部上设有数个突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端子,其利用在端子基部的一端形成二夹持臂,并且利用二夹持臂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来提供给软性排线的导线端插入以形成电性导通,由于此连接器端子的基部焊接固定于电路板上的线路,因此从连接器端子的搭接部所接收来的讯号可同时从连接器端子的二夹持臂与基部传递出去,如此即可解决现有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无法将接收来的讯号同时传递给二个不同的电子装置所导致的无法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连接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连接器结构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连接器端子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的连接器端子的另一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1,其包括有绝缘本体2、连接器端子3及金属壳体4。
连接器端子3组装于绝缘本体2的端子插槽内,金属壳体4覆盖于绝缘本体2的外表面以防止电磁波的干扰,此连接器端子3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电路板(未图示)及软性排线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3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