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钢筋绑扎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2889.X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1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庞炳颜;孟庆新;杜栋梁;武建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米文智 |
地址: | 05003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钢筋 绑扎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手动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手动捆扎钢筋的新型钢筋绑扎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中:高层建筑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已成为建筑施工中的主要结构类型。钢筋作为建筑三大主材之一,为抵抗地震及各种外力和荷载,起到了重要作用。钢筋作为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又比较大。钢筋绑扎工作中建筑施工中一项重要工作,施工人员用量较多,同时耗费了大量时间。研制一种新型的钢筋绑扎工具,提高钢筋绑扎效率和缩短施工时间,是决定节约施工成本的重要工作。
钢筋绑扎,传统的做法是用钢筋弯折成型,采用Φ10圆钢22cm,手柄10㎝;然后弯折45°角弯折长度5㎝;再进行弯折45°角弯折长度5㎝;弯钩1.8—2㎝。这样的做的弊端是无法提高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手柄端无法转动,时常使工人的手磨破。
在施工现场,通常要求工期比较紧,钢筋用量大,对于钢筋绑扎时间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钢筋绑扎工序的快慢不仅对施工人员本身重要,同时,它直接影响了后续工作的施工进度,以至影响整个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保障施工工人手部免受伤害的新型钢筋绑扎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钢筋绑扎工具,包括套管把手和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上端与套管把手滑动连接,其下端设有捆扎钩,所述转动杆沿套管把手的内壁旋转。
所述转动杆的顶端高出套管把手的顶端,且所述转动杆的顶端设有顶帽,所述顶帽的底端端面面积大于转动杆的顶端端面面积且大于或等于套管把手的顶端端面面积。
所述转动杆的形状为旋转90°的“Z”字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进步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成本低廉,可大范围推广使用;且操作方便安全,防止工人手部受到伤害;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施工了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套管把手,2、顶帽,3、转动杆,4、捆扎钩。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所示可知,新型钢筋绑扎工具,包括套管把手1和转动杆3,所述转动杆3的上端与套管把手1滑动连接,其下端设有捆扎钩4,所述转动杆3沿套管把手1的内壁旋转;所述转动杆3的顶端高出套管把手1的顶端,且所述转动杆3的顶端设有顶帽2,所述顶帽2的底端端面面积大于转动杆3的顶端端面面积且大于或等于套管把手1的顶端端面面积;所述转动杆3的形状为旋转90°的“Z”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首先,用捆扎钩4勾住将要捆扎钢筋的钢丝,然后稍微转动套管把手1,这样,转动杆3在套管把手1的带动下开始转动,而勾住钢丝的捆扎钩4也随着转动杆3开始转动,如此,钢丝便被扎紧,钢筋便被捆扎起来了。
本实用新型的套管把手1和转动杆3之间转动连接,这样只需稍微转动套管把手1即可将钢丝绑扎好,既操作方便,又克服了原有工具会磨破手部的缺点。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设计使得捆扎钢丝的时间变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工程很大的时候,施工工人使用本实用新型捆扎钢筋,自然会加快工程进度,进而降低整个施工的成本。
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所用的材料在施工现场也是很常见的,只需将这些材料稍微加工即可成形,整个工具造价低,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制作方法为:将Φ10圆钢筋冷弯成转动杆3,并在转动杆3的底端打磨并冷弯成捆扎钩4,然后将转动杆3的上端深入到Φ12的钢管套中,钢管套作为套管把手1用,转动杆3的顶端高于套管把手1的顶端,最后将较短的Φ12钢套管作为顶帽2焊接与转动杆3的顶端,防止套管把手1从转动杆3上端脱落,由于转动杆3为旋转90°的“Z”字形,这样也就防止了套管把手1从转动杆3底部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杆3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保证套管把手1不从转动杆3底部脱落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28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