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鱼油提炼的连续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9370.6 | 申请日: | 201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6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李作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湘宜水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7/02 | 分类号: | B01D17/02;C11B13/0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21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鱼油 提炼 连续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油提炼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鱼油提炼的连续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类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其重量大约占原料的35-55%,鱼类加工下脚料包括鱼头、鱼骨、鱼内脏、鱼皮等。这些下脚料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大部份鱼加工下脚料都是加工成饲料出售,其所采用的工艺多为蒸煮压榨法,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油水混合物,若不加以利用而排放的话则可严重影响环境。油脂是鱼类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鱼油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保健食品、医药、饲料工业等。在国外鱼油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使用在面包、冰淇淋、牛奶、婴儿奶粉、酸奶等食品中。世界各国政府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食品开发都很重视,因此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水混合物中的鱼油的分离利用就十分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鱼油提炼的连续油水分离装置,可以实现鱼油提炼的连续生产,油水分离效果好,结构简单合理,维护操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鱼油提炼的连续油水分离装置,第一油水分离罐与第二油水分离罐通过溢油管连通,第二油水分离罐下部设有排水阀,排水阀的上部设有支管与储油罐连通。
所述的溢油管位于第一油水分离罐靠近顶部的位置。
所述的第一油水分离罐上部设有进料管,下部设有排渣阀。
第一油水分离罐、第二油水分离罐和储油罐侧壁均设有液位计。
第一油水分离罐、第二油水分离罐和储油罐顶部均设有排气管。
第一油水分离罐和第二油水分离罐顶部均设有人孔。
与储油罐连通的支管上设有放油阀。
所述的储油罐底部还设有排油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鱼油提炼的连续油水分离装置,通过多级的沉淀分离,实现鱼油提炼过程中的连续油水分离,油水分离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维护操作方便,较好的解决了水产品加工厂下脚料加工生产过程中鱼油的回收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且具有易推广的特点。也适用于地沟油处理厂等场所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油水分离罐1,第二油水分离罐2,储油罐3,进料管4,溢油管5,人孔6,排气管7,液位计8,排渣阀9,排水阀10,放油阀11,排油阀1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一种用于鱼油提炼的连续油水分离装置,第一油水分离罐1与第二油水分离罐2通过溢油管5连通,第二油水分离罐2下部设有排水阀10,排水阀10的上部设有支管与储油罐3连通。
所述的溢油管5位于第一油水分离罐1靠近顶部的位置。
所述的第一油水分离罐1上部设有进料管4,下部设有排渣阀9。
第一油水分离罐1、第二油水分离罐2和储油罐3侧壁均设有液位计8。
第一油水分离罐1、第二油水分离罐2和储油罐3顶部均设有排气管7。
第一油水分离罐1和第二油水分离罐2顶部均设有人孔6。
与储油罐3连通的支管上设有放油阀11。
所述的储油罐3底部还设有排油阀12。
油水混合物从进料管4流入第一油水分离罐1,在重力作用下,油和水在第一油水分离罐1中分层,水和渣从罐体底部的排渣阀9排出,油则从靠近第一油水分离罐1罐体顶部的溢油管5流入第二油水分离罐2,在第二油水分离罐2中少量夹带进来的水沉降后则可通过排水阀10排出,经过分离的鱼油则通过排水阀10上部的支管经放油阀11放入储油罐3中等待精炼。
为保持压力平衡,在第一油水分离罐1、第二油水分离罐2和储油罐3的顶部都设有排气管与大气相通。第一油水分离罐1、第二油水分离罐2和储油罐3操作过程中可通过液位计8观察液面位置的变化。通过人孔6可清洗第一油水分离罐1和第二油水分离罐2内的油、渣。本实用新型中液位计8为玻璃制作,其他的部分全部采用不锈钢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湘宜水产品有限公司,未经宜昌湘宜水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93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