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桌的导轮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25481.X | 申请日: | 2011-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7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彦甫 |
| 主分类号: | A47B96/14 | 分类号: | A47B96/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胡福恒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轮装置,尤指一种应用于立桌并使其组装便利又省时的导轮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可调整高度的立桌乃以套管结构的立柱作为桌面的支撑,该套管结构包括一外管及一穿设于该外管中的内管,并于内管设置导轮以顶抵外管的内侧壁,以辅助内、外管的相对位移,使其顺畅滑移。然而由于制管的精度不高,以致外管的内径不一,现有设于内管上的固定式导轮则可能对外管顶抵得过松,而出现内、外管之间相对摇晃的现象。
为了改善此现象而出现另一现有技术,其于内管的二相对侧分别设有二缺槽,各缺槽中分别枢设有一导轮以顶抵于外管的内侧壁,其中该导轮具有凸轮结构,而可通过枢转调整导轮伸出缺槽的距离,以使导轮适当地接触外管的内侧壁。
但是,现有导轮装置以四个独立的导轮分别设于内管上,于组装立桌时必须分别调整四个导轮的凸轮枢转角度,以令各导轮顶抵外管,而使组装立桌的过程非常耗费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立桌并使其组装便利又省时的立桌的导轮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桌的导轮装置,其设于一内管中,该内管穿设于一外管中且该内管的两相对侧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且位于该内管同侧的至少二开口于该内管中具有相连通的空间,而该内管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导轮装置,该导轮装置包括有对应所述开口数量的导轮、一连接部及一固定部,其中:
各导轮设于该内管的空间内对应各开口之处,且其轮周伸出开口而顶抵于该外管的内侧壁; 各导轮以该连接部相连接而可同步连动各导轮;
该固定部包括有一固定板,该固定板固设于该内管的空间中,而该固定板上贯设有一沿该内管的径向延伸的长滑孔,该导轮装置穿过该长滑孔且以一固定件将该导轮装置固定于该固定板上。
所述连接部为两相对板片而分别枢设于所述各导轮的轴心两端。
所述各导轮分别以其轴心枢设于一框架中。
所述各导轮的框架中至少有一个以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内管,其中该连接件乃以其两端分别枢接于该框架及该内管。
所述导轮装置一端设有一定位螺杆,该定位螺杆穿过所述固定板的长滑孔,且于该定位螺杆上位于该固定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螺设有一螺帽并相对锁紧。
所述各导轮中至少有一个以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内管,其中该连接件乃以其两端分别枢接于该导轮及该内管。
所述连接部以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内管,其中该连接件乃以其两端分别枢接于该连接部及该内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稳定,且使立桌组装便利又省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下导轮枢转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立桌的导轮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其设于一套管结构中,套管结构包括有一外管1及一穿设于该外管1中的内管2,该内管2的内部呈中空而具有一空间21,且其两相对侧上靠近内管2顶端处分别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于本实施例中,内管2同一侧上设有两个开口,分别为上开口22及下开口23,此二开口22、23于该内管2中相连通,而该内管2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导轮装置3,其包括有对应开口数量的导轮(于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分别为上导轮31及下导轮32)、一连杆33及一固定部34,其中:
各导轮31、32以其轮轴311、321分别横向枢设于一框架312、322中,而其轮周313、323伸出该框架312、322的轴面,各导轮31、32设于该内管2的空间21内对应各开口22、23之处,且各导轮31、32的轮周313、323伸出开口22、23一段适当距离,以顶抵套于该内管2外侧的外管1的内侧壁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彦甫,未经李彦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54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