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燃油放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3392.1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8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赵震;李晓鹏;贾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D37/20 | 分类号: | B64D3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燃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燃油放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在降落前利用重力快速安全放泄无人机燃油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无人机采用伞降和气囊回收方式,为减少回收过程对无人机机体造成的损坏,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减少无人机携带的燃油量减轻无人机的重量。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盘旋耗油,无人机在目标降落区域上空盘旋飞行,将剩余燃油消耗掉,其优点是不需要额外增加任何燃油排放设备,缺点是增加了无人机的滞空时间,对于发动机寿命有所损耗,并且战时低空长时盘旋飞行,有安全风险;第二种方式是采用泵压式放油,即使用大功率燃油泵将燃油输送到机翼翼尖,然后排出,其优点是不会对无人机机体造成污染,安全性能较好,缺点是大功率燃油泵运转需要大功率电源,发动机必须运转,新增管路增加了机翼结构复杂性,排油管必须具备一定的口径,否则无法短时间排放大量燃油,因而无法应用在薄翼型无人机上,而且因为要保证发动机运转,无人机内燃油不能完全排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无人机回收前燃油放泄的方法,能够在不增加过多附加设备,发动机关闭的情况下快速放泄油箱内剩余的燃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无人机机腹部燃油箱的下部设置泄油阀,同时在油箱顶部设置放泄通气阀。在发动机停车数秒后, 开启油箱下部的泄油阀,同时开启油箱顶部的放泄通气阀,形成气流通路,燃油在重力作用下进行自主放泄;无人机打开降落伞或气囊之前,同时关闭燃油放泄阀和放泄通气阀,防止脏物从腹部放泄口以及通气口进入到油箱内部。
一种无人机燃油放泄装置,包括泄油阀和通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油阀安装在油箱的底部,所述通气阀安装在油箱的顶部。所述通气阀安装在油箱后部,通过一根通气管与油箱内部顶端连通。所述泄油阀和通气阀采用电动闸板阀,所述电动闸板阀的组成包括:电动机通过连杆机构与闸板相连,闸板与阀座之间采用端面密封。所述电动机转动轴上与连杆机构错开一固定角度安装有止位杆,止位杆两侧转动方向上设置微动开关。
通过应用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无人机的两种燃油销毁方式的缺陷,无人机可以在空中实现大流量安全放泄燃油,保证了无人机的安全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燃油放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燃油放泄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燃油放泄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闸板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闸板阀闸板传动结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本质上仅仅 是示例性的,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其应用或用途。应当指出的是,尽管该优选实施方式披露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具体组件和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组件和细节,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这些组件和细节做出修改或等同替换,修改或替换后的实施方案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燃油放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通气阀2安装在燃油箱1的顶部,泄油阀3安装在燃油箱的底部。图2所示为通气阀2和泄油阀3的安装结构剖面图。无人机回收前,发动机关闭,无人机进入无动力滑翔状态。为防止燃油在气动力作用下进入发动机舱而着火,在发动机关闭数秒后同时开启通气阀和泄油阀,优选为发动机关闭5秒后开启阀门。由于发动机关闭后,无人机的留空时间较短,因此泄油阀优选为电动闸板阀,使燃油快速放泄出去。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避免因安装通气阀而影响无人机的气动外形,将通气阀2安装在油箱1的后部,并在油箱内部设置一根通气管道4,通气管道4的一端与通气阀2相连,另一端通向油箱内部的上方,使油箱内部与外部大气连通,并确保在油箱载油量未满的情况下,燃油液面低于通气管道4的上端开口。
图4为电动闸板阀结构示意图。电动机5通过连杆机构6与闸板7连接,闸板7上设置一横向开槽,连杆机构6上的销轴嵌入所述开槽中,可沿开槽相对于闸板7横向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33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定位弹出夹具
- 下一篇:锯齿形倾斜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块耦合的复合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