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旋转标识笔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20612.5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7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燕启江;梁耀铭;胡朝晖;李洪波;郑红波;汤郡;候生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3K24/06 | 分类号: | B43K24/06;B43K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旋转 标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写工具,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旋转换芯并具有标识功能的笔。
背景技术
笔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文具,现有技术中,各种类型的笔均只具有笔杆、笔芯,通常还具有笔帽,但是并不都具有任何标识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内部,笔与其它办公用品一样均是统一采购,因此大多数人使用的笔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容易混淆,造成乱拿错拿的情况,出现到用时而找不到笔的尴尬情形。
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通常想到的方式就是在笔上贴上一标签,在于标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其它识别性的图案。然而,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标签却很容易脱落,标签上的字迹遇水也容易模糊不清,因此并不能长久标识,稍有不慎,标签脱落,同样会出现乱拿错拿的情况,或者标签上的字迹不清,使拾到者无法知道笔的失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标识功能的笔,其可清晰对笔进行标识,且不易脱落、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旋转标识笔,包括笔杆和笔套,及笔杆内部设置的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带动记号笔芯伸出或缩入前头中,所述笔套的尾部设置有容置标签的透明标签盒。
进一步地,所述笔套上设有一容置槽,在容置槽上卡扣有一透明且可翻开的扣合片,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一容置腔。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笔的笔杆或笔帽上设置了可放置一标签的容置腔,因此人们可从外部直观看到标签上的标识,从而对笔进行识别,同时又可保护标签不被损坏,也不易脱落。标签可随时更换,个性十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笔头处于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笔头处于复位状态的旋转机构结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笔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向筋与导向槽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笔套的标签盒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与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旋转标识笔包括笔杆1,中空且位于自动旋转标识笔的尾部,笔杆1上设置限位槽11。前头2,中空且位于自动旋转标识笔的前端,前头2与笔杆1旋转配合,前头2内侧设置至少一个导向槽21。密封阀31,位于记号笔芯前端。
旋转机构4,位于笔杆和前头内腔,旋转机构4中的笔芯组件3,位于笔杆1和前头2内部,笔芯组件3上设置至少一个导向筋36,笔芯组件3上分别设置有限位筋37和导向筋36,分别与笔杆1和前头2配合。
当笔杆1相对前头2旋转时,笔芯组件3上的限位筋37沿笔杆1的限位槽11向前移动,同时笔芯组件3上的导向筋36沿前头2内侧的导向槽21向前移动,带动记号笔芯5,实现笔头52沿笔的轴向向前移动伸出前头2前端的口部实现书写状态。
如图2所示,笔芯组件3前端设置弹簧34;弹簧34的后部设置弹簧座35;弹簧座35和密封阀31通过连接线33固定在笔芯组件3的前端;连接线33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座35上,另一端固定在密封阀31上。当弹簧34未受到外界力的作用而处于自由状态时,通过连接线33的拉力使密封阀31的顶盖处于密封状态。
如图3所示,笔杆1上设置至少两条螺旋线形限位槽11。
本实施例的自动旋转标识笔的笔头52可选用塑胶材料、纤维材料或烧结材料,可设计为具有永久标识、醒目标识、在白板上书写及签字等功能的永久性记号笔、荧光笔、白板笔和签字笔等。
如图5所示,在笔帽6上设有一容置槽7,在容置槽7上卡扣有一扣合片8,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一放置标签的容置腔,该扣合片8可为透明材质制成。使用时,将扣合片8打开,然后将写有名字或其它识别性图案的标签9放入或粘贴于容置腔内,再盖上扣合片8,从而将标签9封闭,而由于扣合片8为透明材质,这样就可从扣合片8的外部看到标签9上的标识,同时又可保护标签9不被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206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