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长效离子接地极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17127.2 | 申请日: | 2011-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35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 发明(设计)人: | 胡德平;陈岩;平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电科源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52 北京市宣***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长效 离子 接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极,尤其用于在高土壤电阻率并且占地面积较小区域,为有效降低接地电阻。
背景技术
离子接地极是一种离子发生装置,主要应用于土壤电阻率高并且占地面积较小的接地施工领域。传统离子接地极有如下缺点:
1、离子接地极封闭埋入地下,难以测量接地效果。
2、电解盐难以长久稀释渗透,寿命短,从而造成材料的极大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点而提出,提供了一种长效离子接地极,所述接地极具有大幅度降低接地电阻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效离子接地极,包括管体和设在管体内部的圆柱形的离子接地棒,所述接地棒上设有电缆辫,其中,电缆辫与离子接地棒焊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离子接地棒插入膨润土之中。
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电缆辫与离子接地棒之间通过放热焊接的方式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在所述管体的上方设有观测井,所述观测井上还开有用于添加电解盐的开口。
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管体采取铜管构成,管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并且,在管体上还开有呼吸孔。
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以后,具有下列优点:
1、离子接地极配上专用观测井,可以随时检测接地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更多电解盐,来保障离子接地长久运行。
2、管壁采用厚达2毫米的铜管组成,并在相应的位置配上特殊设计的呼吸孔,能保证接地极充分吸收并保持水分,向土壤渗透高效电解离子,从而迅速大幅度降低接地电阻。
3、离子接地极使用时配上专用接地增强材料,保障长久低电阻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
图1是本实用新型长效离子接地极的垂直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长效离子接地极水平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长效离子接地极可适以多种地质环境,在不适宜深钻的地质条件下可提供L形接地极。
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长效离子接地极的垂直安装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长效离子接地极水平安装示意图。
如图所示,所述长效离子接地极,包括管体和设在管体内部的圆柱形的离子接地棒4,所述接地棒上设有电缆辫2,其中,电缆辫与离子接地棒焊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离子接地棒插入膨润土6之中。
其中,所述电缆辫与离子接地棒之间通过放热焊接的方式焊接在一起,如图所示,在离子接地棒4的焊接处3,所述电缆辫2和离子接地棒之间焊接在一起,此外,管体和离子接地棒4之间设有降阻剂5。
此外,在所述管体的上方设有观测井1,所述观测井上还开有用于添加电解盐的开口(未示出),从该开口中,空气和水分也可以进入。
此外,所述管体采取铜管构成,管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并且,在管体上还开有呼吸孔,从而电解质7可以渗透出来。
其中,所述观测井可以随时检测接地效果,并且便于维修。并且可以通过观测井添加更多的电解盐来保证接地极的长效性。
同时,观测井还可以保证一定的空气和水分进入,来维持离子接地极的降阻效果。
此外,所述离子接地体上的电缆辫可以向上或向下很容易的是它与其他导体相连接,采用放热焊接以保证他的永久性连接。
在实施例之中,所述管体采用2毫米的铜管构成,管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并且相应的位置上配上了特殊设计的呼吸孔,可以保证接地极能充分的吸收和保持水分,并通过呼吸孔向周围土壤不断地渗透高效电解离子,从而迅速的大幅度的降低接地电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面的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电科源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电科源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71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