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挖钻机加强型上车架纵梁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16779.4 | 申请日: | 2011-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0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喆;王娜;陈胜利;张强;王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久工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7/02 | 分类号: | E21B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刘忠祥 |
| 地址: | 2242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钻机 加强型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工机械的旋挖钻机,尤其涉及旋挖钻机上车纵梁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旋挖钻机因其施工速度快、成孔质量好、环境污染小及适应性强等综合优势而成为钻孔灌注桩施工的主要成孔设备。旋挖钻机包括移动底盘,在移动底盘上设有回转支承轴承,该回转支承上设置有上车架,上车架主要由上车转盘和两个上车纵梁立板构成;该两个平行布置的上车纵梁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车转盘上,上车纵梁的另一端伸出上车转盘,上车转盘则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回转支承上,因而上车纵梁实际构成了一悬臂梁结构。
旋挖钻机上车架是其重要的承重、工作构件,上车架上不仅设置有操控室、主副卷扬机及液压动力站,而且还设置有桅杆总成和配重等等。这些巨大的自重和工作重力都是通过上车架及其上车转盘传递至回转支承上的。上车纵梁立板与上车转盘的固定连接端既要承受重力作用,又要承受来至上车纵梁立板伸出端的弯矩,因此上车纵梁立板固定端是受力最为恶劣的薄弱点,该固定端承受着最大的弯矩,且从伸出端至固定端其弯矩是渐增的。但现有的上车纵梁立板均采用等厚的立板结构,此结构要么整体加厚立板形成伸出部分的材料浪费,要么减少立板厚度形成立板强度和刚度的不足;因此现有上车架纵梁存在结构不合理、承载能力弱等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承载能力强的旋挖钻机加强型上车架纵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加强型上车架纵梁,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上车纵梁立板和上车转盘,该上车纵梁立板固定连接于上车转盘上,在上车转盘上设有若干回转支承连接螺栓孔,所述上车纵梁立板的内侧固定设有立板内侧加强板,上车纵梁立板的外侧固定设有立板外侧加强板。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在固定连接于上车转盘上的上车纵梁立板的内外两侧分别固定设有立板内侧加强板和立板外侧加强板,这样就可以在上车纵梁立板受力最不利、结构最薄弱的位置加固设置内、外侧的加强板,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上车架的结构稳定性和刚度,也增强了上车架的承载能力,提高了上车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也由于采用该结构,可以有选择地对上车纵梁立板受力情况恶劣位置进行加固,避免了对上车纵梁立板整体加固所引起的材料浪费和重量增加,具有最为合理的承载能力和结构重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立板外侧加强板固定设置于上车纵梁立板与固定端对应的外侧位置。所述立板内侧加强板固定设置于上车纵梁立板与固定端对应的内侧位置。该结构对上车纵梁立板受力最不利的固定端进行加固,从而提高了上车架整体强度和刚度,具有良好的经济合理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加强型上车架纵梁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加强型上车架纵梁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结构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车转盘,2—立板外侧加强板,3—上车纵梁立板,4—立板内侧加强板,5—回转支承连接螺栓孔,6—销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的旋挖钻机加强型上车架纵梁,包括两相互平行设置的上车纵梁立板3和上车转盘1,该两相对设置的上车纵梁立板3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上车转盘1上,该上车转盘1上设有若干回转支承连接螺栓孔5,以便将上车转盘1连接于回转支承上。两平行设置的上车纵梁立板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车转盘1上,在上车纵梁立板3的该固定端对应位置上车纵梁立板3的内、外侧分别焊接固定有立板内侧加强板4和立板外侧加强板2。立板外侧加强板2采用整幅板式结构,而立板内侧加强板4则采用局部块板结构;两平行设置的上车纵梁立板3具有相同的结构型。在上车纵梁立板3固定端对应的板壁位置设置有销轴孔6,该销轴孔6贯穿于同一相互固定连接的立板外侧加强板2、上车纵梁立板3和立板内侧加强板4上,用以铰支其它上车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久工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久工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67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