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阻尼消音垫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14879.3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2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岳洋;高姗姗;王海林;刘强;杨安志;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5/06 | 分类号: | B32B15/06;B32B15/095;B32B15/18;B32B7/12;B60R13/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阻尼 消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音垫,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阻尼消音垫。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隔音垫大多采用玻璃纤维隔音棉,或者用PU泡沫板、低密度聚氨酯层等形成的中间层,消音垫的阻尼层一般采用沥青基材料,这类隔音垫虽然结构简单,但没有阻尼层或者消音垫的结构没有适合的材料密度梯度,使用材料单一,隔音减震效果不佳。
公开日为2011年8月10日,公开号为20192304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一种车顶隔音垫,以PU泡沫板作为基体材料,在PU泡沫板的上下两面附着有双面淋膜牛皮纸,在双面淋膜牛皮纸与基体材料间附着有适当量的聚氨酯胶层,其不足之处是这种结构的隔音材料只有PU泡沫板,没有密度梯度,也没有阻尼层,因而严重影响了该保护垫的隔音减震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汽车阻尼消音垫存在的隔音、减震效果不佳等问题,提供一种吸声性能优良、减震效果好且易于制造的汽车用阻尼消音垫。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阻尼消音垫,所述汽车阻尼消音垫为多层结构,其上表面为低密度聚氨酯层,低密度聚氨酯层下为不锈钢板层,底层为丙烯酸酯橡胶层或者硅橡胶层,不锈钢板层与丙烯酸酯橡胶层或者硅橡胶层之间设有熔融结构的连接层,不锈钢板层与低密度聚氨酯层之间设有胶粘剂连接层。用硅橡胶或丙烯酸酯橡胶作为阻尼层取代传统的沥青基阻尼层,与沥青基材料相比,其阻尼因子数值更高,消音效果更好,而且具有耐热、耐老化、耐油、耐臭氧等特点,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优于氟橡胶,且环保性好,不锈钢材料的使用取代了传统的高分子材料,不锈钢材料由于其密度大,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对于车外噪声的隔绝作用,不锈钢层与硅橡胶或丙烯酸酯橡胶贴合后,在整体衬垫结构中可以起到了良好的隔音效果,而且耐腐蚀能力强,不易变形,保持消音垫稳定的隔声作用;低密度聚氨酯材料轻于传统的纤维材料,克重小,吸音效果好,另外材料具有阻燃性,不含玻璃纤维,不刺激皮肤,环保性好,选用三种不同性能特点的材料组成层状复合结构,利用不同种类材料自身的隔音特性,形成材料密度梯度,从而综合达到了减振消音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丙烯酸酯或硅橡胶层的厚度为1.5毫米至2.5毫米。用丙烯酸酯橡胶或硅橡胶代替沥青基材料,利用材料自身优异的性能,提升消音垫的减震、耐热、耐老化、耐油、耐臭氧等的能力,延长阻尼消音垫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的不锈钢板层的厚度为0.8毫米至1.0毫米。不锈钢的材料密度大,结构稳定,不易变形,在提升隔音效果的同时,保持稳定的隔声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低密度聚氨酯层的厚度为7毫米至11毫米,密度为14公斤/立方米至16公斤/立方米。和传统的玻璃纤维类材料(密度一般都大于40公斤/立方米)相比较,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能减轻近一半的重量,减重效果明显。
作为优选,所述的低密度聚氨酯层内设有多孔结构的铝箔片。低密度聚氨酯层的内部设有多孔的铝箔片,使材料对于中低频噪声的吸收能力增强,改善了传统纤维材料中低频噪声吸收能力较差的缺点。
作为优选,所述熔融结构的连接层厚度为0.15毫米至0.25毫米。选取连接层的厚度在此范围内,主要是兼顾熔融层的强度和制造成本,熔融连接层的厚度偏厚,虽然粘结强度高,但加工时间长、制造成本高;熔融连接层的厚度偏薄,虽然加工时间缩短、制造成本降低,但粘结强度降低,熔融层容易失效。
作为优选,所述胶粘剂连接层的厚度为0.08毫米至0.16毫米。选取粘接层的厚度在此范围内,主要兼顾粘接层的粘接强度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阻尼消音垫隔音减震效果不佳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吸声性能与阻尼减震性能优良、环保性好、且易于制造,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低密度聚氨酯层,2. 不锈钢板层,3. 丙烯酸酯橡胶层或者硅橡胶层,4. 熔融结构层,5. 胶粘剂连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4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电池双玻组件
- 下一篇:带有场板和场限环的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