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杆注脂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03657.1 | 申请日: | 2011-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1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 发明(设计)人: | 樊玉新;杨宇尧;魏新春;童玉宝;杨军;于淼;王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33/03 | 分类号: | E21B33/0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杆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有杆抽油井口密封装置,是一种光杆注脂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有杆抽油井口常用的抽油光杆盘根盒对井口进行密封。现有的密封装置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工艺要求,在井口有压力的工况下,无法带压更换抽油光杆盘根盒的多级密封件。需要通过压井措施来平衡地层压力,从而达到井口压力为零的状态,才能更换抽油光杆盘根盒的多级密封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杆注脂密封装置,实现耐温耐压的静密封状态,从而隔绝抽油井内温度、压力与盘根盒的连通,实现盘根盒内不带压、带温更换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光杆注脂密封装置,包括定位套、下密封铜环、上密封铜环和壳体,壳体为圆柱体形,在壳体的下端有外螺纹,能连接在井口装置上,壳体的上端有内螺纹,上端能连接抽油井盘根盒;其特征在于:壳体中心孔为阶梯状,在壳体中心孔内并在中心孔上台阶上固定有一个环形的上密封铜环,上密封铜环有光杆通过的中心孔;在壳体中心孔内下台阶下部固定有一个环形的下密封铜环,下密封铜环有光杆通过的中心孔;在下密封铜环与上密封铜环之间形成圆柱形的注脂腔;在壳体的壁上有注脂螺孔,注脂螺孔与注脂腔连通;壳体的下端有内螺纹,在壳体的下端通过内螺纹固定有定位套,定位套有中心孔;定位套的内端压紧下密封铜环。
简述光杆注脂密封装置的使用过程。参阅图1。将光杆注脂密封装置连接在于井口装置与抽油井盘根盒之间。密封装置下部与井口装置连接,上部与抽油井盘根盒连接,正常抽油时由上部的盘根盒实现动密封,如动密封失效,井口有常温或高温油气(汽)水泄露,无法正常更换盘根盒盘根时,通过光杆注脂密封装置的注脂螺孔5,带压挤入密封脂,当挤入的密封脂填满下密封铜环2与上密封铜环3之间的注脂腔6时,即可实现抽油光杆的静密封,然后可以进行上部的盘根盒多级密封件的更换操作。更换后上部盘根盒达到正常动密封条件后,按操作规程检查井口各部位阀门、密封装置符合正常生产流程,具备抽油条件后启动抽油机可正常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光杆注脂密封装置,注入密封脂后,能实现耐温耐压的静密封状态,从而隔绝抽油井内温度、压力与盘根盒的连通,实现盘根盒内不带压、带温更换密封件。
使用适应不同温度的密封脂,实现温度在0-350℃,压力在0-35MPa状态下的静密封,从而避免因温度、压力不可控的状态下更换光杆盘根盒密封件需要进行的压井作业,减少因修井作业产生的废液排放、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减少因压井造成的热采状态下热能损失、冷采状态下的油层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杆注脂密封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定位套,2-下密封铜环,3-上密封铜环,4-壳体,5-注脂螺孔,6-注脂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光杆注脂密封装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光杆注脂密封装置,包括定位套1、下密封铜环2、上密封铜环3和壳体4。壳体4为圆柱体形,定位套1采用30CrMo材料加工,外径88.9mm,中心孔直径40mm。在壳体4的下端有外螺纹,能连接在井口装置上,壳体4的上端有内螺纹,上端能连接抽油井盘根盒;其特征在于:壳体4中心孔为阶梯状,在壳体4中心孔内并在中心孔上台阶上固定有一个环形的上密封铜环3,上密封铜环3有光杆通过的中心孔;上密封铜环3的外径55mm,内径27mm,高50mm。在壳体4中心孔内下台阶下部固定有一个环形的下密封铜环2,下密封铜环2有光杆通过的中心孔,下密封铜环2的外径45mm,内径27mm,高50mm。在下密封铜环2与上密封铜环3之间形成圆柱形的注脂腔6;在壳体4的壁上有注脂螺孔5,注脂螺孔5与注脂腔6连通;壳体4的下端有内螺纹,在壳体4的下端通过内螺纹固定有定位套1,定位套1有中心孔;定位套1的内端压紧下密封铜环2。
在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生产水平井上使用12井次,更换上部抽油井盘根盒内的盘根,只需半小时即可完成更换盘根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36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