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线弧垂调整辅助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3545.6 | 申请日: | 201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3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亚;高宇;刘庆涛;杨侃;菅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第二火电建设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 |
地址: | 45005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调整 辅助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具,具体涉及一种500千伏线路导线弧垂调整辅助夹具。
背景技术
电压达到500千伏后,导线对空气的电晕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大雾天,剧烈的电晕甚至会造成放电事故。为了减少电晕,就得加大导体等效直径,均匀导线周围的电场分布。但是,如果用非常大直径的实心导线,不仅重量大,且由于趋肤效应,导线中间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因而产生了把一根导线分裂成多根的办法,这样就相当于加粗了导线直径,与单根导线相比,分裂导线能使输电线的电感减小、电容增大,使其对交流电的波阻抗减小,能够很好地遏制电晕的产生,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500千伏分裂导线一般是将每相导线用4根截面较小的导线组成,分导线间相距0.5米,紧线施工时,必须把4根子导线弧垂调整到一样,保持在一个平水线上,才能保证后续间隔棒的安装工艺和运行安全。现今在500千伏线路进线施工中,尤其是在丘陵、山区、峻岭地区进行紧线施工时,普遍存在分裂导线子线弧垂调整困难的情况。紧线施工时把导线的一端挂好,在另一端用绞磨或手扳葫芦进行松紧调整,从最远端开始,一档一档地向紧线端调平。但是,由于受耐张段长度、地形、铁塔高差、放线滑车的摩擦力、导线密度的影响,子导线往往出现这几种现象:(1)这一空低而下一空高,(2)紧线端弧垂已高(低)出很多,远端弧垂依然低(高),(3)子导线突然窜动,造成已调整好的子线弧垂发生变化,只好重新调整。上述现象造成紧线当中的弧垂观测效率低下,调线缓慢,施工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架线时导线弧垂调整难度大、费时费力的问题,提供一种导线弧垂调整辅助夹具,使得导线弧垂调整简单,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导线弧垂调整辅助夹具,包括卡具Ⅰ和与卡具Ⅰ配套的卡具Ⅱ,所述卡具Ⅰ和卡具Ⅱ通过螺栓和设置在螺栓上端的螺母紧固,卡具Ⅰ一端钻有螺纹孔,另一端开有U形槽,卡具Ⅰ下侧面设置有圆弧槽;所述卡具Ⅱ两端均开有U形槽,卡具Ⅱ上侧面设置有与卡具Ⅰ下侧面圆弧槽相对应的圆弧槽,所述螺栓下端通过销钉安装在卡具Ⅱ的U形槽内。
所述卡具Ⅰ和卡具Ⅱ上均设置有四个圆弧槽。
所述螺母为蝶形螺母。
本实用新型有两个卡具,卡具上设置有四个圆弧槽,用于固定导线,两卡具通过螺栓、螺母紧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紧线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结构卡具Ⅰ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结构卡具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一种导线弧垂调整辅助夹具,包括卡具Ⅰ2和与卡具Ⅰ2配套的卡具Ⅱ3,卡具Ⅰ2和卡具Ⅱ3通过螺栓1和设置在螺栓1上端的蝶形螺母4紧固,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卡具Ⅰ结构示意图,卡具Ⅰ2一端钻有螺纹孔8,另一端开有U形槽9,卡具Ⅰ2下侧面设置有圆弧槽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卡具Ⅱ结构示意图,卡具Ⅱ3两端均开有U形槽10,卡具Ⅱ3上侧面设置有与卡具Ⅰ2下侧面圆弧槽6相对应的圆弧槽7,螺栓1下端通过销钉5安装在卡具Ⅱ3的U形槽10内,卡具Ⅰ2和卡具Ⅱ3上均设置有四个圆弧槽。
在紧线施工时,根据地形现场情况提前安排沿线安装辅助夹具登高人员到位,高空人员在紧线开始之前登高并做好安装辅助夹具的准备,等候下线安装通知。当紧线段远端一档或几档导线的弧垂紧到标准弧垂时,指挥人员即通知该位置人员下线开始安装辅助夹具。在安装之前卡具Ⅰ2的一端通过圆型螺栓孔8和螺栓1、蝶形螺母4与卡具Ⅱ3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上下都是U型槽6,转动螺栓1打开辅助夹具,卡到导线上以后再将打开的一端合起来,转动紧固螺栓1,用蝶形螺母4拧紧。高空只需安装一颗螺栓,紧固两颗蝶形螺母4。由于采用的是蝶形螺母,因此只需用手紧固即可,无需其他专用工具,装辅助夹具上紧后,后面的导线子线弧垂就被固定不变了。以此类推逐步安装到紧线段的近端一档,该段紧线工作即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第二火电建设公司,未经河南第二火电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35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单克隆抗体
- 下一篇:美白祛斑养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