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2736.0 | 申请日: | 201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2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银;蒋忠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全变压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7/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53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裂 变压器 绕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压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结构主要有两种,轴向分裂式结构及幅向分裂式结构,具体形式如图1,其二次绕组一般为低电压400V或690V,根据变压器容量的大小,其电流值相对较大,线圈大多采用箔式绕组。
采用轴向分裂式结构时(图1左侧图),由于受到高度的限制,绕组的铜箔较厚,受其端部场强影响较大,铜箔内部的涡流损耗也随之增加,造成部分材料浪费,且此结构须设计为上、下出线,为保证安匝平衡,一次绕组也需设计为上、下两部分,引线结构也较为复杂。
采用幅向分裂式结构时(图1右侧图),铜箔的高度较高,厚度可为轴向分裂式结构的1/2,铜箔的涡流损耗明显减小,引线结构较前者相对简化,但为了使得两绕组间的阻抗值尽可能接近,势必要调节各绕组之间的主空道距离,造成线圈的绕制半径增加,材料浪费较为严重。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传统的轴向或幅向分裂式结构的绕组均存在一些弊端,在变压器结构、经济性方面均有改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节约线圈材料、简化引线结构同时保证变压器性能的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其特征是:二次绕组的两线圈交叠绕制,两线圈之间由层间绝缘隔开,两线圈电气部分相互独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两线圈绝缘半径接近,相互耦合,电抗高度相等,引线由两线圈的同侧引出。
本实用新型结合了两种传统分裂式绕组结构的优点,二次绕组的两线圈同时绕制,两线圈的铜材之间用层间绝缘隔开,两线圈交叠的绕制在一起,保证电气方面独立运行;由于两线圈的绝缘半径非常接近,能够很好的耦合,有效控制了线材的涡流损耗;出线全部从上面引出,便于布置引线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变压器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图;
其中,1a二次上线圈,1b二次下线圈,2a二次内线圈,2b二次外线圈,3二次线圈,4绕组间绝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变压器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图,图1和图2中标记“y”为二次线圈,标记“D”为一次线圈;图1左侧为轴向分裂式绕组结构图,由二次上线圈1a和二次下线圈1b构成;图1右侧为幅向分裂式绕组结构图,由二次内线圈2a和二次外线圈2b构成。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图,图2左侧为绕组结构形式,图2右侧为二次绕组的绕制结构。根据图2,一种分裂式变压器的绕组,其特征是:二次绕组的两线圈(即二次线圈3)交叠绕制,两线圈之间由层间绝缘(即绕组间绝缘4)隔开,两线圈电气部分相互独立;两线圈绝缘半径接近,相互耦合,电抗高度相等,引线由两线圈的同侧引出。
本实用新型结合了两种传统分裂式绕组结构的优点,两二次线圈3在绕制时采用双层箔绕机,二次绕组的两线圈同时绕制,两线圈间及匝间分别做好绝缘处理(即绕组间绝缘4),使得两线圈受力均匀。两线圈交叠的绕制在一起,保证电气方面独立运行。由于两线圈的绝缘半径非常接近,能够很好的耦合,有效控制了线材的涡流损耗,引线全部从上面引出,便于布置引线结构,引线做好序号标记。
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全变压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全变压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27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