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钮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2029.1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4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平;刘军;张卫;包玮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长江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9/04 | 分类号: | H01H19/04;H01H19/11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沈国安 |
地址: | 21443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钮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尤其是涉及一种旋钮开关,属于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有级调速开关还是无级调速开关,人们都通过使用旋钮开关来选择合适的档位,常规的旋钮开关中,往往通过一个螺纹圈将开关的手柄限制在壳体上,使其既能转动又不至于脱出,因此壳体一端设置有螺纹。由于壳体是塑料零件,需要用模具注塑成型;由于壳体上螺纹的存在,想要把零件从模具中取出,一般将螺纹分成两段,把模具的芯子抽出后把零件取下,但是采用此类结构的壳体因为螺纹断开,螺纹的强度会受到影响;为此,改进方案为保持螺纹的整体性,在零件上设置均布的止转槽,在零件成型后,通过止转槽的结构使保持零件不转,这时转动模具的芯子,零件自然从芯子上脱出。但是,不管是将止转槽设置在壳体内的端面(如图6和图7)还是在凸台的外缘(如图8和图9),壳体最大直径的长度都必须增加,否则此端面会被开穿,影响强度;所以一般将止转槽设置在凸台的内孔处(如图10~12),由于内孔中有转动的零件与之配合,止转槽的尖角止口容易与转动零件发生摩擦而影响转动效果,并且对开关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旋钮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旋钮开关,所述开关包含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凸台内壁上沿轴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止转槽,所述止转槽的下方设置有一导向环。
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所述凸台的内径不小于导向环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所述导向环与凸台为一整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后,止转槽下方设置的导向环能够对转动零件起引导作用,从而防止转动零件与止转槽的槽口尖角发生碰撞,能够有效保证转动的灵活性,同时对开关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的侧面剖视图(壳体与转动零件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导向环的内径略小于止转槽内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钮开关导向环的内径略小于止转槽内径时的剖视图。
图6为一种常规的旋钮开关壳体与转动零件相配合俯视图。
图7为图6的侧面剖视图。
图8为另一种常规的旋钮开关壳体与转动零件相配合俯视图。
图9为图8的侧面剖视图。
图10为一种改进后的旋钮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的侧面剖视图(壳体与转动零件相配合的示意图)。
其中:
壳体1、转动零件2;
凸台1.1、止转槽1.2、导向环1.3。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旋钮开关,所述开关包含有壳体1,所述壳体1的凸台1.1内壁上沿轴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止转槽1.2,所述止转槽1.2可均匀分布在凸台1.1的内壁上,也可以不均匀的分布在凸台1.1的内壁上,制造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所述止转槽1.2的下方设置有一导向环1.3,所述凸台1.1的内径不小于导向环1.3的内径。
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所述导向环1.3与凸台1.1为一整体式的结构,采用模具一次成型工艺,其止转槽1.2不开穿(即止转槽1.2的上端呈开口设置,而下端未开口穿通,从而在凸台1.1的下部形成一类似于导向环1.3的结构)。
使用时,转动零件2插入壳体1的凸台1.1内,转动零件2在导向环1.3地引导下,不会与止转槽1.2发生碰撞,从而不会对转动产生影响,保证转动的灵活性,对开关起到了保护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长江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江阴长江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20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