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油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7751.0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8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金姆·威德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卓泰克液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00 | 分类号: | F15B1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油缸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串并联式油缸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油缸装置缺点在于:液压工程机械使用的油缸均主要是由单个缸体、单活塞及单活塞杆的双作用工程油缸组成。这些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极大地取决于液压缸的工作能力,而使用普通油缸时,要使工程机械效率更高,通常采用加大液压系统压力、流量及加大油缸活塞直径的方法,促使油缸装置能更有利更快速地工作,这样,就会增加油缸装置的制造成本,同时也消耗大量能源。目前的改进油缸已逐步向多油缸多联接形式发展,但更多的设计者是采用串联式油缸,或者并联式油缸。而串并联式油缸很少有涉及。
我公司总结了行业中常见问题,为解决油缸在狭小设备中可实现大行程的运行,同时避免负载突变时油缸内部产生的瞬间真空现象,设计了这款串并联式复合油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油缸装置,能够提高油缸的工作运行能力,节约能源,且可避免负载突变时油缸内部的瞬间真空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复合油缸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油缸和一个第二油缸,所述两个第一油缸并列设置并同步向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第二油缸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油缸和所述第二油缸同时进行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油缸并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油缸并联后与第二油缸串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油缸连接到同一进出油路。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油缸连接到同一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安装在空间狭小的设备中以实现大行程的动作;采用高强度的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可以满足大负载的工况;独立油路的进出油口通过平衡阀避免负载突变时油缸内部产生的瞬间真空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油缸装置的示意图,
1—第一油缸, 2—第二油缸,3—阀门1,4—阀门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
复合油缸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油缸和一个第二油缸,所述两个第一油缸并列设置,并同步向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第二油缸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往复运动。第一油缸为φ220 BORE x φ70 ROD x 2820 STROKE油缸,两个第一油缸连接到同一进出油路,由阀门1控制,达到同步运行。第二油缸为φ300 BORE x φ110 ROD x 2820 STROKE油缸,由阀门2控制。两个第一油缸并联后与第二油缸串联,三油缸通过阀门控制,同时进行往复运动。
实施例二、
复合油缸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油缸和一个第二油缸,所述两个第一油缸并联连接设置,并同步向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第二油缸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往复运动。第一油缸为φ300 BORE x φ110 ROD x 2820 STROKE油缸,两个第一油缸连接到同一进出油路,由阀门1控制,达到同步运行。第二油缸为φ220 BORE x φ70 ROD x 2820 STROKE油缸,由阀门2控制。两个第一油缸并联后与第二油缸串联,三油缸通过阀门控制,同时进行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可以安装在空间狭小的设备中以实现大行程的动作;采用高强度的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可以满足大负载的工况;独立油路的进出油口通过平衡阀避免负载突变时油缸内部产生的瞬间真空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卓泰克液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海卓泰克液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77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