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6658.8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2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兵 |
主分类号: | G10D3/02 | 分类号: | G10D3/02;G10D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1212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乐器,尤其涉及一种二胡。
背景技术
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弦乐器,一般二胡的组成包括琴筒、琴杆、琴皮、琴弦、琴码、弓杆和弓毛等,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演奏者通过琴弦振动,振动通过琴码传导使琴皮共振,并通过作为共鸣体的琴筒传音和滤音,最终形成独特的声音。二胡的声音传动方式使得音质、音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琴皮、琴杆、琴码和琴筒的材料,因此市面上音质优良的二胡大多价格较贵,而低端市场中价格低廉的二胡则演奏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具有附加共振单元的二胡,所述共振单元设置在琴筒的特定位置,增大声音的共鸣。低端的二胡通过添加所述共振单元,可大大地改善音质和音色,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种二胡,包括:包括琴筒、琴杆、琴弦、琴皮,琴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接在琴筒上的共振单元;
所述琴皮敷设在琴筒前端,琴码固接在琴皮外表面,琴杆下端连接琴筒,所述琴弦一端连接琴杆上端,另一端跨过琴码,与琴筒的下边缘连接,共振单元与琴筒固接。
所述共振单元为由单条钢丝扭制形成的圆柱形螺旋,通过钢丝的一端与琴筒固定嵌接,其余部分不与琴筒接触。
所述共振单元两个一组,第一组穿过琴码固定嵌接在琴筒前端,称为前端共振单元,前端共振单元在纵轴线与琴皮外表面平行。
进一步,有二至四组共振单元固定嵌接在琴筒内部,称为筒内共振单元,筒内共振单元纵轴线与琴杆平行。
所述扭制形成共振单元的钢丝直径为0.8-1.2cm。
所述共振单元长度为3-4cm,横截面直径为0.7-1.5cm,包括8-11个螺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在琴筒的特定位置设置共振单元,共振单元起到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效果,使二胡杂音减少,音质更音色更纯净浑厚,颤音延长,细微的弦颤也可以得到良好体现,同时有增大音量的作用,使演奏效果更佳。本实用新型简单实用,成本 低,适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共振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二胡琴筒前端示意图。
图3二胡琴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二胡,包括:包括琴筒1、琴杆2、琴弦3、琴皮4、琴码5,以及固接在琴筒1上的共振单元6;所述琴皮4敷设在琴筒1前端,琴码5固接在琴皮4外表面,琴杆2下端连接琴筒1,所述琴弦3一端连接琴杆2上端,另一端跨过琴码5,与琴筒1的下边缘连接,共振单元6与琴筒1固接。
所述共振单元6为由单条钢丝扭制形成的圆柱形螺旋,所述共振单元仅通过钢丝的一端与琴筒1固定嵌接,其余部分不与琴筒1相接触。
所述共振单元6两个一组,组内共振单元相互平行。
第一组共振单元穿过琴码5嵌接固定在琴筒1前端,称为前端共振单元61,前端共振单元61的纵轴线与琴皮4外表面平行。
本实施例中,另外有两组共振单元嵌接固定在琴筒1内壁,所述两组共振单元称为筒内共振单元62和63,筒内共振单元62和筒内共振单元63的纵轴线与琴杆2平行。
所述扭制形成共振单元6的钢丝直径为0.8-1.2cm。
所述共振单元6长度为3-4cm,横截面直径为0.7-1.5cm,包括8-11个螺圈。
本实用新型简单实用,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兵,未经陈国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66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