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6395.0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7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罗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重冶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2 | 分类号: | B22D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415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铸机干油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铸机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连铸机各工艺段轴承多达数百个,轴承的润滑一直是难题,因为轴承所处的工况恶劣,受重载、高温、极低速运转、伴有蒸汽以及轴承座易受水及外界脏物侵入并危害轴承等的影响。存在轴承使用寿命短、运转不良,加剧辊子的消耗,油耗量大而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由于现有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干油侧孔和框架立板之间的空间狭小,在轴承座支撑座焊接在框架立板上以后,干油侧孔是无法上机床进行加工的。因此,侧孔必须在轴承座支撑座焊接于框架立板上之前进行初加工,然后在轴承座支撑座与框架立板焊接成一个整体,进行整体退火后,再上机床加工轴承座支撑座面及其垂直于轴承座支撑座面的干油孔。从加工、安装的角度来说其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轴承座支撑座必须进行初加工,预先钻出干油侧孔,加大了轴承座支撑座初加工量,并延长了整体框架制作的时间周期。轴承座支撑座上的轴承座冷却水通道为斜孔,在钻绞完连接套孔后再钻斜孔,操作不便,并且延长了钻孔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以解决现有干油润滑系统轴承使用寿命短、运转不良,油耗量大而利用率,零部件生产成本高,更换、操作不便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包括干油分配系统、框架立板、辊子轴承座,所述辊子轴承座设置在轴承座支撑座上,辊子轴承座底部的中间位置设有通向轴承的干油润滑通道,辊子轴承座底部设有水套固定中间板,水套固定中间板的中部设有呈90°弯曲的干油直角通道,干油直角通道进口位于水套固定中间板的侧部,干油直角通道的出口与干油润滑通道的进口对应连通,所述干油直角通道进口与干油铜管连接;水套固定中间板底部设有轴承座支撑座,轴承座支撑座设置在框架立板上,其与轴承座经螺栓连接,并将水套固定中间板夹置在当中。
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座支撑座设有两个螺栓通孔,水套固定中间板两端各设有螺栓半圆孔,辊子轴承座底部设有两个与螺栓通孔对应的螺栓底孔,螺栓半圆孔之间距与两个螺栓通孔、两个螺栓底孔之间距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水套固定中间板与轴承座支撑座之间设有调节垫片。
作为优选,所述干油直角通道进口与干油铜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干油分配系统包括供油系统、传感器、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上设有多个支油路接口,一到两个总油路接口,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接线端口与计算机连接,总油路接口经过压力传感器的油路接口与供油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节约成本,提高生产进度等特点。采用本系统后彻底杜绝了润滑油外泄对设备运行环境造成的污染。大大减少润滑剂的消耗,维护及运行成本大幅减少,节能降耗的效益显著。此外,其轴承座支撑座上无侧孔,并且钻孔量小,初加工所需时间减少,同时降低了加工的难度;干油润滑通道集中在中间板上,更换方便。改变了原来钢厂需预备多台扇形段作为备品备件的模式,改为预备多段中间板部件作为备品备件,大大降低了备品备件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轴承座中间板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干油分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结合图2、图3、图4可知,该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由干油铜管711、螺栓72、轴承710、轴承座支撑座71、连接垫75、调节垫片74、水套固定中间板73、辊子轴承座79等构成。辊子轴承座79上底部中间位置设有通向轴承710的干油润滑通道76的进口,两侧设有冷却水通道761的进、出口,冷却水通道761设置轴承座内并绕轴承一圈。水套固定中间板中部设有呈90°弯曲的干油直角通道77,干油直角通道的进口771位于水套固定中间板73的侧部,干油直角通道的出口772与干油润滑通道76的进口对应连通,干油直角通道的进口771与干油铜管711进行连接。在干油直角通道的出口772与干油润滑通道76的进口之间设有连接垫75,这样可以防止润滑油泄露。
在水套固定中间板73上,干油直角通道77两侧还分别设有与冷却水通道761的进、出口对应连通的冷却水直角通道762,冷却水直角通道762入口与轴承座支撑座71下方的槽钢连接,实现工作时的水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重冶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重冶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63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坯连铸机扇形段框架结构
- 下一篇:汽车轮毂浇注模具的装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