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直升机旋翼折叠角的检测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1505.4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07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杰;潘建定;李婕;刘振文;张银龙;吴年华;高宏;宁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24 | 分类号: | G01B5/2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333002***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直升机 折叠 检测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工具设计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直升机旋翼折叠角度的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Z18型机折叠动作筒1#~6#支臂需进行折叠功能测试,1#、6#支臂折叠角度为28°±1°,2#、5#支臂折叠角度为86°±1°,3#、4#支臂折叠角度为136°±1°。现有检测器具和手段完成此特殊空间角度检测,费时费力,需多次装夹,重复定位找基准,检测误差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专用的旋翼折叠角度检测工具,能够方便快捷检测多组支臂折叠角度,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一个检测平台、一个旋转定位板、两个插杆、一个定位插销;检测平台平面与旋转定位板平面均为规则的长方形,且平面大小一致;旋转定位板放置于检测平台上,通过一个转轴穿过二者中心;旋转定位板的上平面安装三个凸起的检测条,检测条的侧面与旋转定位板对应的侧面平行;插杆装于检测平台的侧面,且其轴线与检测平台的侧面垂直;检测平台和旋转定位板上各有若干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检测多组支臂的折叠角度,省时省力,检测精度高。现场使用证明,旋翼折叠功能测试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折叠角度检测精度等级提高2个。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测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量工具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测量工具的使用示意图;
其中,1-检测平台、2-旋转定位板、3-插杆、4-转轴、5-定位插销、6-检测条、7-象限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用于检测Z18型直升机旋翼折叠角度的检测工具,包括一个检测平台1、一个旋转定位板2、两个插杆3、一个定位插销5。检测平台1平面与旋转定位板2平面均为规则的长方形,且平面大小一致。旋转定位板2放置于检测平台1上,通过一个转轴4穿过二者中心。旋转定位板2的上平面安装三个凸起的检测条6,检测条6的侧面与旋转定位板2对应的侧面平行。插杆3装于检测平台1的侧面,且其轴线与检测平台1的侧面垂直。检测平台1上有A、B、C、D四个孔,旋转定位板2上有A1、B1、C1三个孔。检测平台1与旋转定位板2同时制作,保证工作平面大小一致,四个侧面相互平行、垂直。转轴4固定在检测平台1上,旋转定位板2能绕转轴4自由灵活转动。检测条6的两侧面制作时保证平行,用标准紧定螺钉安装到旋转定位板2上,调整保证检测条6侧面与旋转定位板2对应的侧面平行。三个检测条6的中间区域能正好插入一个象限仪7。检测平台1两侧面制作两组孔,孔的轴线与检测平台1侧面垂直,插入插杆3后能实现插杆3的轴线与检测平台1的侧面垂直。检测平台1上A、B、C、D四个孔、旋转定位板2上A1、B1、C1三个孔的位置关系通过计算得出,确保相对应的孔重合后,检测条6的侧面与检测平台1的侧面夹角符合预设的检测角度。A1孔与A孔重合时,侧面夹角为136.25°,用于检测3#、4#支臂预设折叠角136°±1°;A1孔与B孔重合时,侧面夹角为28.25°,用于检测1#、6#支臂预设折叠角28°±1°;B1孔与C孔重合时,侧面夹角为86.25°,用于检测2#、5#支臂预设折叠角86°±1°;C1孔与D孔重合时,侧面夹角为15.75°,用于检测辅助角度16°。
如图3所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还需要一个象限仪7。象限仪7为标准仪器。使用时,首先将检测平台1装在旋翼折叠接头上,穿过折叠接头上的孔插入两个插杆3进行固定。转动旋转定位板2,使旋转定位板2上的A1孔与检测平台1上的A孔重合,插入定位插销5,然后将象限仪插入三个检测条6中,通过观察象限仪可检测3#、4#支臂折叠角136°±1°是否符合要求;拔出插销5,转动旋转定位板2,使A1孔与B孔重合并插入插销5,用于检测1#、6#支臂折叠角28°±1°;拔出插销5,转动旋转定位板2,使B1孔与C孔重合并插入插销5,用于检测2#、5#支臂折叠角8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15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