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环境的节能原型屋建筑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0514.1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5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硕;伋子帅;高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4/00 | 分类号: | E04H14/00;E04D13/18;E04F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王宇杨;王庆海 |
地址: | 200001 上海市黄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环境 节能 原型 建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尤其涉及功能需求与自然可再生能源常规结合的一种基于环境的节能原型屋建筑。
背景技术
原型,英文是prototype,意思是样品、模型。是指把系统的主要功能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以便征求用户意见,从而明确用户需求。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可以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系统。顾名思义,原型屋——实际上就是多年来,在建筑产品上对于绿色、环保方面的探索,进行实验性建造,以期通过实用检验,不断完善。
目前的普通建筑,其缺点在于,产业化水平低;不能充分综合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同时使用的建筑设备对电力和燃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减少建筑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建筑一方面需通过各种节能设置减少对能耗的需求,另一方面需通过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满足全部能源需求。因此,亟须设计一种基于环境的节能原型屋建筑以满足节能环保的社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使得向阳的墙面实现被动式遮阳,使得室内在夏天时受热减少,北向的植物墙设计能调节室内温度,充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效果明显的原型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环境的节能原型屋建筑,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向阳屋顶、一个向阳立面、一个向阴立面、东西侧立面、自然通风管;东西侧立面的墙体采用预制墙体,向阳立面的墙体采用含玻璃幕墙的墙体,向阴立面的墙体为含植物幕墙墙体,承重构架采 用钢结构,各墙体连接件预埋连接,向阳立面与屋顶始终保持90°的角度,且向阳立面与向阴立面保持平行;屋顶与地面成一定夹角b,该夹角的范围是:
90°-a1≤b<90°-a2
其中:a1为建筑所在地夏至日太阳高度角,以当地纬度及太阳直射点确定;a2为建筑所在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以当地纬度及太阳直射点确定,
其中,该节能原型屋建筑向阴立面为局部位置上设置玻璃幕墙,向阴立面下方,设有雨水回收池;该节能原型屋建筑的向阳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太阳热能收集器,在屋顶太阳能光伏板与太阳热能收集器之间还安装了透光天窗,所述透光天窗东西向贯通,与室内垂直交通对应,为室内提供自然采光。
进一步地,所述自然通风管在该节能原型屋建筑内部,该自然通风管与水平面垂直,自屋顶进风处沿着东西侧立面通到每一层,其在每层处都设有进风与出风端口。
进一步地,该节能原型屋建筑内向阴立面设置门窗和阳台,以及入户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使光伏板发挥最大功效,也能使向阳立面实现被动式遮阳,使得室内在夏天时受热减少,北向的植物墙设计能调节室内温度,并实现产业化、施工周期短、施工期间材料损耗低。在保证用户居住舒适性的前提下,充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居住用户减少建筑耗能的技术问题,实现用户的绿色低碳舒适生活。另外通过设置垂直通风口,大大促进室内空气流动,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角度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向阳立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向阴立面示意图。
其中:1_玻璃幕墙,2_植物墙,3_预制墙体,4_垂直通道,5_通高的玻璃幕墙,6_梯形窗,7_钢结构,8_预制水泥板,9_采光天窗,10_太阳能光伏板,11_太阳能集热器,12_自然通风管,13_阳台,14_预制混凝土墙,15_墙门窗,16_阳台,17_入户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基于环境的节能原型屋建筑,其整体朝太阳直射方向倾斜,使得夏季的太阳可以基本垂直地照射到屋顶光伏板发电装置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实现整体节能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05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