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颈部辅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7311.7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5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朝阳;杨东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朝阳;杨东卿 |
主分类号: | A61F5/00 | 分类号: | A61F5/00;A41D13/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颈部辅具,尤指一种可置于使用者颈部的前方,并支撑于锁骨及下颚间的辅具。
背景技术
人类的颈部,除了用以支撑的颈椎骨胳及肌肉群外,更含有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对于颈部的防护极为重要,我们常见一些病患,无法将头部自主性的抬起、活动,而长时间处于低头、固定的状态,此一低头的固定姿势,往往使颈椎必须承受较大的压力,长期如此,便极易造成颈椎病变。
除了上述的病患外,很多的工作,如长时间驾车、进行电脑输入的文字输入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长时间的保持伸头姿势,长时间的工作后,便会造成颈部肌肉僵硬、酸痛现象,这些都是颈椎长时间不正常负担头部重量所致;另外,时常于车祸意外中所见,乘客因瞬间撞击,导致颈部突然向前剧烈弯曲,而造成颈椎及中枢神经受损,缘此,实有矫正、分担负荷及防护颈椎的必要。
而目前所揭示的辅具中,并无揭示具有支撑颈椎向前弯曲的辅具,缘此,本案创作人有鉴于此,乃予以研究,而揭示出本发明所示的颈部辅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部辅具,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减少使用者颈椎的压力,既可减少病变,又可提供有效支撑于开车等情况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辅具,其特征在于:含有一护垫体,该护垫体的相对两侧的外缘设有供跨置于使用者的锁骨上的第一接触面及承接使用者的下颚的第二接触面,且该护垫体的第一、二接触面间构成一夹角。
其中,该护垫体贯穿有一贯穿孔。
其中,进一步含有固定带体,该固定带体穿经该护垫体。
其中,该护垫体朝向使用者颈部一侧形成一凹部。
其中,该护垫体朝向使用者下颚侧凹设一承接凹部。
其中,该承接凹部由对应下颚的前方朝颈部方向逐渐向两侧扩张以呈一V形。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颈部辅具,乃具有以下结构特征及优点, 而显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并具产业的利用性:
1.可以有效减少使用者颈椎的压力,避免因长时间因低头或伸头姿势,造成颈椎病变。
2.结构简单、使用容易。
3.首见应用于颈部前方的辅具,具有市场新颖性。
本实用新型的可取实体,可由以下说明及所附各图式,而得以明晰。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俯视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颈部辅具,含有一护垫体10,该护垫体10的相对两侧的外缘,设有第一接触面11及第二接触面12,令该护垫体10的第一、二接触面11、12间,构成一夹角A,其中该第一接触面11供跨置于使用者的锁骨C上,而该第二接触面12用以承接使用者的下颚M。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颈部辅具,进一步包含一固定带体20,该固定带体20穿经该护垫体10,以藉该固定带体20将该护垫体10固定在颈部N前方;如是藉该护垫体10支撑于该锁骨C及下颚M间,以降低使用者因低头姿势,对颈椎所造成的压力,并可缓冲颈部瞬间向前弯曲时的瞬间作用力,以避免颈椎受瞬间作用力所产生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颈部辅具,其中该护垫体10含有贯穿孔15,使该护垫体10呈一中空状,使用者在低头时,下颚M与锁骨C可以相对挤压该护垫体10,而产生微量变形,使该护垫体10可以减缓外力,且更为吻合地附着在使用者的下颚M与锁骨C间,使该护垫体10不易滑落或移位,而呈一稳定状态。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颈部辅具,其中该护垫体10的第一、二接触面11、12间,构成一夹角A,于应用时,位于该夹角A的开口面10a,朝向使用者的颈部N,当使用者的锁骨C与下颚M相对紧夹该第一、二接触面11、12时,对该护垫体10所产生的作用力F朝向使用者的颈部N,使该护垫体10不会向外滑落。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颈部辅具,其中该护垫体10可制自发泡棉、海棉、泡棉……等,本实用新型并不自限。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固定带体20,可为绳或松紧带,本实用新型并不自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朝阳;杨东卿,未经杨朝阳;杨东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7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