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5274.6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6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余华川;马国华;罗人科;李本德;彭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卡福汽车制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14 | 分类号: | F16D6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21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呼吸 弹簧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动气室,尤其涉及一种内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
背景技术
目前机动车的制动气室采用的是外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活塞杆是未穿透膜片的,也就是活塞杆与托盘是靠膜片分隔开的,那么为了使呼吸腔进行排气,就要在后气室壳体上设置排气孔,实现外呼吸的目的,但是,该种外呼吸结构的制动气室,大气中的污水、泥沙会从该排气孔进入,这就会影响呼吸腔内的弹簧和膜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其进气口和排气口进行合理设计,不会导致污水或泥沙进入制动气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内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包括前缸体、后缸体和中壳体,所述前缸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前腔,所述后缸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后腔,所述前腔内设有膜片,膜片将前腔分为膜片腔和推杆总成腔;所述后腔内设有大活塞,所述大活塞将后缸体分为活塞腔和驻车弹簧腔,所述大活塞与后缸体之间设有Y形密封圈,所述后缸体与大活塞中间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外部设有导筒,所述导筒中间设有导筒腔,其特征是,所述导筒腔与驻车弹簧腔连通,所述导筒尾端设有推盘,推盘中设有封闭导筒的单向阀门;所述中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膜片腔连通,所述排气口与活塞腔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当进气口进气时,单向阀门向后缸体方向移动,封闭导筒腔,进而关闭通向驻车弹簧腔的空气通道,使得压缩空气只作用在膜片腔,推动膜片并顶托推杆总成,形成行车制动。当排气口排气时,活塞腔的压强小于驻车弹簧腔的压强,驻车弹簧伸长,推动导筒向前缸体方向移动,推动膜片并顶托推杆总成,形成驻车制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大活塞、单向阀门、进气口、排气口的组合设计,实现制动工作“吸气”与“呼气”的内循环,有效避免外界污水、泥沙等进入腔体内,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推杆伸出前腔的部分与前腔之间设有保护罩。
进一步,所述推杆与连杆叉之间焊接。
进一步,所述后缸体与中壳体采用法兰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内呼吸式弹簧制动气室,分为前缸体1、后缸体2和中壳体3三个主要部分。前缸体1与中壳体3之间形成前腔,所述后缸体2与中壳体3之间形成后腔。前腔内设有膜片4,膜片4将前腔分为膜片腔11和推杆总成腔12,推杆总成腔12内设置了锥弹簧13、托盘14和推杆15,推杆15伸出和前缸体1的部分罩有保护罩16,推杆15的末端和连杆叉17焊接在一起。后腔内设有大活塞5,大活塞5将后缸体分为活塞腔21和驻车弹簧腔22,所述大活塞5与后缸体之间设有Y形密封圈51,所述后缸体2与大活塞5中间设有调节螺杆52,调节螺杆52外部设有导筒6,导筒6中间设有导筒腔61。导筒腔61与驻车弹簧腔22连通。导筒6尾端连接推盘7,推盘7中设有封闭导筒6的单向阀门8。中壳体3上方并排设有进气口31和排气口32,所述进气口31与膜片腔11连通,所述排气口32与活塞腔21连通。
当进气口31进气时,单向阀门8向后缸体2方向移动,封闭导筒腔61,进而关闭通向驻车弹簧腔22的空气通道,使得压缩空气只作用在膜片腔11,推动膜片4并顶托托盘14,形成行车制动。当排气口32排气时,活塞腔的压强小于驻车弹簧腔22的压强,驻车弹簧9伸长,推动导筒6向前缸体1方向移动,推动膜片4并顶托托盘14,形成驻车制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采用大活塞5、单向阀门8、进气口31、排气口32的组合设计,实现制动工作“吸气”与“呼气”的内循环,有效避免外界污水、泥沙等进入腔体内,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卡福汽车制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卡福汽车制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52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