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82416.3 | 申请日: | 2011-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6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文;周玉林;刘广义;李东明;徐传伟;汪汉初;余小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33/76 | 分类号: | F16C33/76;F16J15/16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辊轴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旋转轴的轴承密封技术,具体地指一种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旋转轴的轴承密封技术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难题,良好的密封是保障轴承润滑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否则将大幅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例如在森吉米尔轧机工作时,机组中的刮油辊高速旋转,大量的乳化液在轧机中冷却循环,漫溢的乳化液容易顺着刮油辊轴肩流入轴承内部。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刮油辊两侧有较多的乳化液溢出,而乳化液中含有大量铁屑,大量的乳化液漫溢至刮油辊轴承内侧,加上轴承密封圈的密封效果不佳,导致乳化液污染到轴承内部,同样类别的轴承密封问题也是如此。因为乳化液是轧制油和水的混合物,其润滑效果比刮油辊轴承使用的油脂要差很多,乳化液会破坏刮油辊轴承的润滑效果,从而加速轴承的磨损,一旦轴承失效则造成刮油辊不能正常运转,刮油效果变差,导致钢带表面划伤引起的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阻止冷却乳化液流入轴承组件内部的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以解决乳化液漫溢而导致轴承润滑系统失效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包括设置在刮油辊轴肩上的轴承组件和密封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和密封组件安装在轴承座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轴承座内侧的刮油辊轴肩上套装有甩油环,所述甩油环与刮油辊轴肩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甩油环的内壁上开设有与O型密封圈相配的凹槽,所述O型密封圈嵌套在该凹槽中,这样,密封圈定位可靠,保证乳化液不会顺流入轴承组件,密封效果更易保障。
再进一步地,所述甩油环的外径大于刮油辊的辊径,所述甩油环的安装高度低于轴承座的高度。这样,甩油环既可以将轴承组件完全遮挡住,有效阻止乳化液进入,又不会影响整个机组的正常运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甩油环与密封组件之间的间隙为5~15mm。较小的间隙可以降低乳化液浸入轴承组件内部的几率,确保密封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其一,在不破坏刮油辊轴承原有密封组件的基础上,仅在刮油辊轴肩上增加甩油环和O型密封圈就能有效防止乳化液流入刮油辊轴承组件内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密封效果良好。其二,实际运行表明,因为刮油辊轴承组件损坏造成的故障明显降低,从而大幅提高了刮油辊的更换周期,提高了机组的有效作业率,进而大幅节约了机组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用于森吉米尔轧机上,它包括设置在刮油辊1轴肩上的轴承组件3和密封组件4,轴承组件3和密封组件4安装在轴承座2内,轴承座2内侧的刮油辊1轴肩上套装有甩油环5,甩油环5与刮油辊1轴肩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6。具体设计时,在甩油环5的内壁上开设凹槽,O型密封圈6嵌套在该凹槽中。甩油环5的外径大于刮油辊1的辊径,甩油环5的安装高度低于轴承座2的高度。甩油环5与密封组件4之间的间隙为控制在5~15mm。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从刮油辊1两端轴肩流向密封组件4和轴承组件3的乳化液,会被甩油环5和O型密封圈6阻挡。因为甩油环5和O型密封圈6与刮油辊1一起旋转且紧密贴合,所以乳化液会被甩油环5甩出而无法流入轴承组件3内部,也无法穿过O型密封圈6流入轴承组件3内部,从而确保轴承组件3的密封效果。
如图2所示,传统的刮油辊轴承密封装置,缺少本实用新型中的甩油环5和O型密封圈6,其他结构基本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如下试验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在图2所示传统的轴承密封装置上选取油样检测点A、B,在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密封装置上选取油样检测点C,所述油样检测点B的位置和油样检测点C的位置实质相同。在刮油辊1工作15天后取上述三个油样测点的油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24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常润花钵
- 下一篇:树干合并面削切成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