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耳机插座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80665.9 | 申请日: | 2011-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32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郑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正明 |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4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 地址: | 516003 广东省惠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机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插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耳机插座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耳机插座主要由基座和安装于基座内的端子组成,当耳机插座的插孔未插入耳机插头时,部分端子相互接触形成回路;当耳机插座的插孔插入耳机插头时,端子触点与耳机插头的触片接触实现导通功能,同时断开端子形成的回路。如图1~3所示,现有耳机插座上设有安装通孔11,端子2安装于该安装通孔11内,端子2仅依靠自身的弹力并借助其上的突出部与安装通孔11侧壁卡接,这样端子2在基座1内容易滑出,使产品导电性能失效;另外,由于基座1的前壁12为直边,加之端子触点21设计位置的限制,端子2安装于基座1内后,空间位置不够,导致端子触点21距离耳机插头上的绝缘环31很近,耳机插座在使用过程中,端子触点21很容易接触到耳机插头上的绝缘环31,产生接触不良,如附图4~5所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端子与底座稳固安装且导电性能稳定、连接可靠的耳机插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耳机插座,包括基座,在基座内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内安装有端子,在端子上设有与耳机插头接触的触点及用于与安装通孔卡接的凸出部,在安装通孔的孔壁上设置限制部,该限制部与端子上的凸出部配合卡接。
优选的,在基座的前壁内侧对应端子触点的位置处设有避空位。
具体的,所述避空位为纵向贯通前壁内侧壁的缺槽或者为在前壁内侧壁对应端子触点安装位置处开具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实用新型耳机插座结构设计合理,制作方便,通过在安装通孔的孔壁上设置限制部,端子安装于基座内后,限制部防止了端子凸出部滑出基座,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导通性能;另外,在基座的前壁内侧对应端子触点的位置处设有避空位,端子安装于基座内后,可以使端子触点与耳机插头上的绝缘环距离增大,避免了该耳机插座在使用过程中端子触点与耳机插头上的绝缘环接触,也保证了产品导通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技术中耳机插座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现有技术中耳机插座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现有技术中耳机插座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现有技术中耳机插座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现有技术中插有耳机插头的耳机插座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耳机插座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耳机插座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耳机插座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插有耳机插头的耳机插座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揭示的耳机插座配合耳机插头3使用,该耳机插座包括基座1,在基座1内设有安装通孔11,在安装通孔11内安装有端子2,在端子2上设有与耳机插头3接触的触点21,在端子2上还设有与安装通孔11卡接的凸出部。耳机插头3插入耳机插座的插孔时,端子触点21与耳机插头3导电部位接触,从而实现耳机插头3和耳机插座的电导通。
其中,在安装通孔11的孔壁上设置有限制部111,该限制部111可以在安装通孔11上开设缺槽实现。端子2安装于基座1内后,端子2凸出部卡接于安装通孔11的限制部111上,限制部111防止了端子2凸出部滑出基座1,如附图7,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导通性能。
本实施例中,限制部111还可通过在安装通孔11的孔壁上增加凸块实现,凸块可以以粘贴或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于安装通孔11的孔壁上,同样可以防止端子2凸出部滑出基座1。
另外,在基座1的前壁12内侧对应端子触点21的位置处设有避空位121,避空位121可以为纵向贯通前壁12内侧壁的缺槽,避空位121也可以为在前壁12内侧壁对应端子触点安装位置处开具的凹槽。端子2安装于基座1内后,端子触点21部分部位置于避空位121内。耳机插头3插入耳机插座的插孔时,端子触点21与耳机插头3上的绝缘环31距离较远,如附图9所示,从而避免了耳机插座在使用过程中端子触点21与耳机插头3上的绝缘环31接触,也保证了产品导通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正明,未经余正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06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