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刀快速校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80029.6 | 申请日: | 2011-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7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郝满义;何宝国;张庆云;杨硕雷;唐占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10 | 分类号: | B21D3/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刀具校直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拉刀快速校直装置。
背景技术
拉刀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多齿刀具,可以加工各种形状的内、外表面,能够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由于拉刀是沿轴线做直线切削运动,因此拉刀弯曲后必须将其校直后才能继续使用,从而保证所加工工件的精度。
现有拉刀校直,均采用敲击低点利用其韧性回弹技术。其原理是把拉刀放在平台上,拉刀柄部用夹具夹紧,另一端用脚蹬皮带把拉刀压牢固,用手锤和冲头冲打拉刀低点达到回弹校直的目的。锤击时要注意不要伤到刀齿,在锤击过程中还要不断观察和测量。
可见,现有的拉刀校直方式,劳动强度大,不易控制,且容易对刀齿造成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拉刀快速校直装置,通过对弯曲处的高点施加下压力实现校直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力大小可控,对拉刀的校直操作快速有效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拉刀快速校直装置,包括水平相隔设置的两托架,每一托架上带有V形承架口,两承架口于两托架连线方向的投影重合;它还包括限位架,限位架为中空框形,可固定于两托架间;限位架还配有马鞍形传力块,限位架的顶部框条上带有上下方向的通孔,通孔内穿有加力杆,加力杆的下端与设于限位架顶部框条下方的传力块相接触,传力块内壁最高点与承架口的低点间的竖向距离等于或大于拉刀的直径。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使用时,用弯后待校拉刀穿过底部固定的限位架,限位架可以沿床鞍上的滑槽左右移动,固定在拉刀弯曲的位置后,将其安装在拉刀刃磨床上并将其旋转,用吸附在拉刀人磨床床鞍上的带有磁力表座的百分表测量出高点,并高点向上将两端架于限位架下方的托架上,传力块就位,经加力杆顶端施加向下的压力,即可实现校直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限位架的顶部框条的下边缘、底部框条的下边缘为水平面;其中空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传力块的外部径向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限位架的上部为与传力块径向相适配的马鞍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化,所述通孔为螺纹孔;所述加力杆为T形杆,其竖向部分为带有与螺纹孔相适配的外螺纹的螺杆。(加力杆的水平部分即为力矩施加柄,水平转动即可将转动力矩通过竖向部分传至传动块,进一步地施加于拉刀上,实现校直目的)
作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还设有用于力矩调整的百分表,所述百分表安装在磁力表座上,磁力表座与拉刀刃磨床床鞍间经磁力磁吸固定。(通过磁力表座的磁力作用吸附在拉刀刃磨床床鞍上,由于拉刀能够韧性回弹,所以施压力矩时百分表读数一般为弯曲程度的3倍)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优化,所述托架底部于拉刀刃磨床床鞍上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还有:
拉刀刃磨床床鞍上表面设有滑槽,限位架底部带有向下延伸的滑移块,所述滑移块与滑槽相适配,二者间滑动配合。
所述滑槽为燕尾槽;所述滑移块为燕尾状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技术进步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弯曲处的高点施加下压力实现校直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的特点,其施力大小可控,对拉刀的校直操作快速有效。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对各种拉刀的校直处理。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图4分别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
图中:1--拉刀刃磨床床鞍,2、3 --托架, 4—传力块,5—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图4所示为一种拉刀快速校直装置,包括底部固定于拉刀刃磨床床鞍1上、水平相隔设置的两托架2、3,它们均带有V形承架口,两承架口于两托架2、3的连线方向的投影重合。
本实施例还包括限位架,限位架为中空框形并设于两托架2、3间。拉刀刃磨床床鞍1上表面设有燕尾状滑槽,限位架底部带有向下延伸的燕尾状滑移块,滑移块与滑槽的燕尾的结构相适配,二者间滑动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800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