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水罩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76109.4 | 申请日: | 2011-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9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晓光 |
| 主分类号: | B60J11/04 | 分类号: | B60J11/04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 地址: | 264500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水罩,属于汽车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保护好自己的爱车是每个车主的心愿,但是目前汽车使用的防水罩通常只能防止汽车不被雨淋,对于车辆的机械和电子线路系统不能全面地进行保护,尤其体现在发生水灾或是雨水较大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利于保护车辆的汽车防水罩。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汽车防水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罩体外周设有拉绳,拉绳的端部位于罩体外侧,罩体背面的侧边处设置盖片。
罩体的材质选用常规使用的防水材质,罩体的外周设有拉绳,拉绳可相对罩体活动,使用时,将车辆开到罩体上,然后将罩体的各边向上提起盖住车辆,并分别拉紧拉绳的两端,可将罩体周边拉到一起,形成一个包裹汽车的腔体,腔体开口置于车辆顶部,同时完成紧口工作,对于不同大小、形状的汽车可设置大小、形状不同的罩体,设置的盖片,可对罩体的紧口处进行遮盖,防止紧口处漏水,为防止盖片在有风时固定不牢固,可在盖片上设置方便使用的粘胶、搭扣或绳索,利于固定。
罩体内、外侧面均设有保护层。罩体外侧面可设有耐磨保护层,延长罩体使用寿命,内侧面可设置柔软保护层,保护车辆车漆。
所述的罩体外周分布有穿孔,拉绳依次穿过该穿孔,拉绳对称设置为两根,且其端部均位于罩体外侧。可在使用时,使罩体受力均匀,使用方便。
所述的罩体内侧位于盖片处及与盖片相对的侧边分别设置弹性软布带,弹性软布带的末端设置定位钩。安装过程中,罩体两端设的定位钩可根据车辆不同选择钩住车的前、后保险杠或者发动机舱盖、后备箱盖的根部,可以防止已经拉起的罩体脱落,并使收紧罩口更省力,且更方便风大的时候安装车罩。
另外,对于汽车排气管和发动机部分,可在罩体内侧对应部位设置防热保护层,可延长罩体的使用寿命;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如果罩体形成的腔体内积水较多时,可使用抽水泵和水管对积水进行排空,抽水泵、水管在不使用时可放置在车辆后备箱内;对应不同的车型,在使用时,可将罩体的收口部分置于汽车两端中较轻的一端的上部,因为在积水水位高时,较轻的一端会浮起,就可防止水从收口处进入到车罩,对车辆造成损害;拉绳与罩体的连接方式也可为在罩体外周设置固定带,使拉绳依次穿过固定带与罩体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置的罩体、拉绳及盖片,可保护整个车辆,防止由于雨淋和积水浸泡对车辆造成的损坏;设置的保护层可对车辆进行更好的保护,且可延长罩体的使用寿命;罩体上设置的定位钩可以使安装更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使用状态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的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侧保护层 2、弹性软布带 3、定位钩 4、盖片 5、拉绳 6、汽车 7、穿孔 8、罩体 9、外侧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防水罩,包括罩体8,罩体8外周设有拉绳5,拉绳5的端部位于罩体8外侧,罩体8背面的侧边处设置盖片4,罩体8内侧面设有内侧保护层1,外侧面设有外侧保护层9,罩体8外周分布有穿孔7,拉绳5依次穿过该穿孔7,拉绳5对称设置为两根,且其端部均位于罩体8外侧,罩体8内侧位于盖片4处及与盖片4相对的侧边分别设置弹性软布带2,弹性软布带2的末端设置定位钩3。
使用时,将汽车6开到罩体8上,然后用罩体8的外周将汽车6包裹起来,拉紧拉绳5,将罩体8固定在汽车6的车辆外周,使用盖片4将封口处盖住即可,安装过程中,定位钩3的位置可根据车辆不同选择不同的钩住的地方,本实施方案中,以盖片4位于车辆后方为例,定位钩3分别钩住后保险杠和后备箱盖根部,可以防止已经拉起的罩体8脱落,如果罩体8形成的腔体内积水较多时,可用抽水泵和水管对积水进行排空,当安装时如果地面水流较急,可用重物压住罩体8边缘以方便安装或请他人帮助协助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晓光,未经徐晓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61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