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信号阻隔混编布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75466.9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0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曾凯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凯熙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13/00;D03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阻隔 混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纤维布,尤其涉及一种混编具有、非具有导电性纤维的防信号阻隔混编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为了追求轻量化、厚度薄以及高强度等附加价值的特性,会以复合材料例如碳纤维布配合树脂压制成手机的外壳,如此能够降低手机的重量、厚度并提升电子产品的质感及价值。
一般的复合材料外壳是以具有导电性质的碳纤维布配合树脂压制成型,但由于碳纤维是导电的材料,因此以碳纤维布通过加工硬化成型而成的碳纤维外壳具有导电的特性,在手机的电磁波通过时会产生遮蔽或者干扰的问题,导致手机的收讯不良或者要增加信号能量才能顺利通讯,如此一来便造成了使用者的困扰。
发明内容
由于现有复合材料外壳所用的碳纤维布具有导电的特性,因此使得作为通讯产品的外壳容易产生遮蔽以及干扰电磁波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在导电性纤维布,例如碳纤维布的部分区域采用非具有导电性纤维交织成非遮蔽区,达到避免妨碍通讯电磁波的功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信号阻隔混编布,是复合材料纤维布并包括多条纵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多条纵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多条横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以及多条横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其中,在该复合材料纤维布形成一个以上的非遮蔽区,各非遮蔽区是矩形的区域并由多个纵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以及多个横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交织而成,多条纵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以及多条横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则编织在该复合材料纤维布不会通过各非遮蔽区的部分。
较佳的,所述具有导电性纤维是碳纤维或金属纤维。
较佳的,所述非具有导电性纤维是化学纤维或玻璃纤维等无机纤维。
制作本实用新型时,是采用具有导电性纤维以及非具有导电性纤维为纵向、横向编织的纤维,以编织机器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选择编织复合材料纤维布的非遮蔽区时,是以电子产品外壳的需求来选定编织为非遮蔽区的位置,将本实用新型配合树脂压制成的外壳需要信号通过的预定位置设为非遮蔽区,以编织机器将非具有导电性纤维横向、直向的混编在复合材料纤维布预定通过非遮蔽区的位置,当本实用新型编织完毕后,可裁切并以模具配合树脂硬化成型成为电子产品的外壳,可使用在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或者MP3随身听等电子产品。
当本实用新型配合树脂压制成为电子产品的外壳时,由于非遮蔽区的部分仅有非具有导电性纤维通过而没有具有导电性纤维通过,因此非遮蔽区的位置不会导电,能避免干扰或者阻碍内侧电子产品的通讯元件发出或者收讯的电磁波,可使本实用新型制成的复合材料外壳在提供强度高、厚度薄且重量轻的外壳供电子产品组装的同时,还能避免手机、电子产品通讯的信号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配合树脂压制成外壳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配合树脂压制成外壳的实施示意图;以及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配合树脂压制成外壳的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复合材料纤维布;11-具有导电性纤维;12-非具有导电性纤维;13-非遮蔽区;2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信号阻隔混编布,如图1、图2的较佳实施例,为复合材料纤维布10并包括多条纵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11、多条纵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12、多条横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11以及多条横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12,该复合材料纤维布10是以前述横向、直向的具有导电性纤维11以及横向、直向的非具有导电性纤维12混编而成。
前述具有导电性纤维11以及非具有导电性纤维12的选用,如具有导电性纤维11可为碳纤维以外,亦可为金属纤维;而非具有导电性纤维12则可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名称: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聚乙烯,英文名称:polyethylene)、PP(聚丙烯,英文名称:Polypropylene)、克维拉(Kevlar)、芳纶纤维(Aramid,Para Aramid)、玻璃纤维或玄武岩纤维(Basalt)等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等绝佳特性的有机(化学)、无机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凯熙,未经曾凯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54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