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除尘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74945.9 | 申请日: | 2011-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43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 发明(设计)人: | 朱继保;张德轩;孔春林;任燕;陈伟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天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3C3/40 | 分类号: | B03C3/4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知专利事务所 33235 | 代理人: | 张德宝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除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电除尘器。
背景技术:
静电除尘器是时下最常见且有效的除尘装备之一,其原理是利用非均匀高压气场使气流中的粉尘荷电,依靠静电吸附力从而达到气流与粉尘分离的目的,静电除尘器在我国广泛应用30余年,静电除尘器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来自高压电源的高电压施加到电晕线上,电晕线产生电晕放电,并形成静电场;第二,流经静电场的气流夹杂着粉尘,所述粉尘会被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荷电;第三,带电后的粉尘,在电场力作用下,被收集到集尘极板上;第四,被收集到集尘极板上的粉尘,通过振打的方法从极板上脱离,或被水流从极板上冲走。其中二次扬尘问题一直被认为是现有技术中的静电除尘器的固有缺点之一,造成二次扬尘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离子风是较为常见且影响较大的一个问题,气流的离子风在到达集尘极板后会形成返流,而较细的颗粒重量轻、电量小,因而容易受返流的影响重新返回到气流中,导致收集效率低,且二次飞扬的粉尘有很大可能会再次进入大气,严重时,二次飞扬的粉尘可能占排出静电除尘器粉尘量的50%。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有效防止离子风返流的一种静电除尘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一种静电除尘器:所述静电除尘器的壳体中设置有从进气口到出气口的若干静电场、与每个静电场一一对应的若干清灰机构和灰斗,所述每个静电场中设置有一组长短相互配合的芒刺组合。
所述长短相互配合的芒刺组合包括长芒刺和短芒刺,所述短芒刺位于两相邻长芒刺的中轴线上。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所述静电除尘器的壳体中设置有从进气口到出气口的若干静电场、与每个静电场一一对应的若干清灰机构和灰斗,所述每个静电场中设置有一组长短相互配合的芒刺组合,所述长短相互配合的芒刺组合包括长芒刺和短芒刺,所述短芒刺位于两相邻长芒刺的中轴线上,形成强弱相间电场,长芒刺对应的强电场区域中间设置一个短芒刺对应的弱电场区域,减少长芒刺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流碰到平板的集尘极板后的离子风返流现象,有效减少细颗粒随气流返回到气流中产生的二次扬尘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除尘器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除尘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除尘器的芒刺组合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除尘器的芒刺组合中的长芒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静电除尘器的芒刺组合中的短芒刺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壳体,2、进气口,3、出气口,4、静电场,5、清灰机构,6、灰斗,7、芒刺组合,8、长芒刺,9、短芒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4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静电除尘器,所述静电除尘器的壳体1中设置有从进气口2到出气口3的若干静电场4、与每个静电场4一一对应的若干清灰机构5和灰斗6,所述每个静电场4中设置有一组长短相互配合的芒刺组合7,所述长短相互配合的芒刺组合7包括长芒刺8和短芒刺9,所述任意一组相邻长芒刺8之间的距离大约为450mm,所述短芒刺9位于两相邻长芒刺8的中轴线上,所述长芒刺8对应的强电场区域中间设置一个短芒刺9对应的弱电场区域,减少长芒刺8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流碰到平板的集尘极板后的离子风返流现象,有效减少细颗粒随气流返回到气流中产生的二次扬尘问题。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多种变化,比如所述任意一组相邻长芒刺8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大约为450mm,如有需要,也可以是不同的距离,不仅仅限制于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形状和结构,只要在本权利要求书内的变化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天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天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749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