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63748.7 | 申请日: | 2011-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1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薛祥辉 |
| 地址: | 518108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粘接层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类终端产品的普及及用户对个性化要求的不断增强,使得移动终端厂商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尤其是如超薄、大屏幕、工业、美学设计对终端产品的内部零部件可靠性要求提出更高的指标。虽然现有的组装装配方式有铁塑一体化、卡扣装配的方式,但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差异化需求,现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
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框架等组件。请参考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卡扣设计结构示意图。图中,产品核心组件金属框架11与背光胶框12通过卡扣方式固定,但由于无法完全固定使得组装装配过程容易产生松动等不良现象,且在运输及振动试验会因此出现金属件与塑胶件脱离现象;其次,由于移动终端逐步推行窄屏、超薄、大屏的设计以及可靠性要求的提高,使得卡扣方案由于结构的限制不能适用。
请参考图2,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铁塑一体化设计结构示意图,图中,金属框架11与背光胶框12通过铁塑一体化方式成型最终固定,其好处是很好的解决了卡扣结构的限制,但铁塑一体化具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即弯曲变形效果差。而随着液晶显示装置对高解析度、高视觉效果、超薄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铁塑一体化不能够最好的解决由此带来的显示效果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不仅使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连接更为紧密,不易产生松动,同时还让连接之后的框架能更好的弯曲变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承载背光部件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背光胶框和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所述的套接面上设置粘接层。
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层为双面胶。
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层为粘性涂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内侧壁。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面胶为一条,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底边,或者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内侧壁。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面胶为至少两条,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或者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面胶的初始剥离力大于等于3N/cm。
更进一步地,所述双面胶的材质基材为PET。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 内侧壁中;涂层涂覆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或者涂覆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套接面设置粘接层,使框架本身避免了采用卡扣结构说产生的固定不牢,容易松动、脱落等问题,提高了框架连接的紧密性;同时还解决了采用铁塑一体化结构产生的弊端,使框架具有较好的弯曲变形性;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强度、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以及宽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卡扣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铁塑一体化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双面胶设置方式一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双面胶设置方式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反射膜、框架等组件。请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的框架可分为金属框架11与背光胶框12两部分。金属框架套接背光胶框,而通过在两者的套接面上设 置一粘接层31,使两者更紧密的连接。而粘结层的材料,可以选用常见的双面胶,在本实施例中,为更方便装配,将基材为PET的双面胶设置在金属框架的底边上,为使粘接更为牢固,所用双面胶初始剥离力应大于等于3N/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637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