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用的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63335.9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0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民 |
主分类号: | B62K3/02 | 分类号: | B62K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 |
地址: | 51042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车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用的减震装置,具体是指一种自行车用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它曾经是我国城乡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为提高骑行的舒适度,减小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较容易产生的颠簸,有在车架上附加减震器的设计。
现有的自行车的减震器一般采用压缩弹簧安装在车架的后叉和车中管之间,也有安装在车架的后叉与车座管之间的,这两种减震结构或者使用在非折叠的自行车上,或者使用在横向折叠的自行车上,不适用于竖向折叠的自行车上。
中国ZL2007200357940公开了一种双折叠减震自行车,车架上设置有弹簧减震器,属于前述的第一种减震结构,该车架采用横向折叠方式,其缺点是受减震结构的制约,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较大,只稍微减小了自行车的纵向长度,难以携行。另外,该自行车为实现减震功能牺牲车架的强度与刚性,影响整车的使用寿命,实际减震效果也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用的减震器,增加自行车的减震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自行车用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器包括铰接管、防撞胶、对锁螺钉、牵引钩和弹力绳,所述弹力绳环绕成一个绳圈后两端通过扎箍束紧,所述牵引钩为U型结构,其开口的两个端头分别具有一个安装环,所述两个安装环的中心相对并使两环相互对称,用于安装对锁螺钉,所述对锁螺钉插装在弹力绳远离扎箍的一端,从而将牵引钩连接在弹力绳的绳圈上,所述铰接管穿插在弹力绳的绳圈内,靠近扎箍一端,所述防撞胶设置在对锁螺钉与铰接管中间,防撞胶的两端分别具有与铰接管和对锁螺钉轮廓相适应的弧形接口,防撞胶的两端分别与铰接管和对锁螺钉抵压接触,牵引钩用于与连接绳连接,而所述铰接管则用于将安装环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架上。
采用上述结构的减震器,当自行车发生颠簸时,由于车身及骑行者荷载下压铰接连接的车架前管和车架后管,促使前、后轮向前、后两边分开,通过牵引钩及拉动前、后减震器的铰接管连同弹力绳,而减震器内的对锁螺钉连接着钢丝绳牵引头不能被拉动,只能瞬间使弹力绳弹性拉开,随着第一颠簸波的结束弹力绳又瞬间弹性回位,就这样随着颠簸波次弹力绳被反复拉开又回位,形成柔性减震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弹力绳是弹性系数大的弹力绳,根据不同荷载选择不同的弹力绳,便能够达到柔性减震的效果;所述的防撞胶是在弹力绳弹性回位时为防止对锁螺钉和铰接管钢性碰撞而设置的缓冲件。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所述的减震器还可加装一对刚性的扁长型的安全环,该对安全环位于牵引钩和弹力绳的两侧外,两只安全环均套束在对锁螺钉和铰接管上。该对安全环是为了防止车子长期使用,弹力绳老化增设的双重围圈安全件。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防撞胶可与铰接管相粘合,操作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可以有效地消减自行车行驶过程中出现的颠簸震动,使骑行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用在电动两轮车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器用在自行车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轮;2、前叉管;3、车架前立管;4、车把立管;5、把横管;6、车架前管;7、车架后管;8、铰接结构;9、后叉管;10、前加强铰接板;11、前减震器;12、前段连接绳;13、前扭簧;14、后段连接绳;15、后扭簧;16、后减震器;17、后加强铰接板;18、后轮;19、车架中管;20、固定耳;21、中轴管;22、车座;23、电机;24、电池盒;25、脚踏杆;33、弹力绳;34、扎箍;35、铰接管;36、防撞胶;37、对锁螺钉;38、安全环;39、牵引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电动两轮车,它包括前轮1、后轮18、车架、由把立管和把横管5构成的把手架、车架前立管3、车座22、前叉管2、后叉管9,车架上的铰接结构8、驱动车轮转动的动力装置等部件,该电动两轮车在连接绳与车架前管6和车架后管7连接处均加设一减震器,即采用双减震器方式,分别为前减震器11和后减震器16,前减震器11和后减震器16结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民,未经张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633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